保护利用

内容导读:历史文化街区对传承城市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结合空间句法与GIS分析方法,以哈尔滨市靖宇街历史街区为例,探索街区叙事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经量化分析发现,街区的叙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街区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 段叙事强度薄弱等。基于以上问题,研究从语汇整合、语义生成、语法织补与语境重塑四个维度,提出历史街区叙事环境的活化与保护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叙事场所的建构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董健菲 秦 哲 慕竞仪

、引 言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珍贵的集体记忆与城市特色。历史街区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建筑 遗产等可见的物质环境,还包括文化、社会等非物质性要素,两者共同形成了对历史街区空间的塑造与城市意向的建构。因此,将物质环境与历史人文等非物质要素相结合,营造更具“场所感”的历史空间环境,是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

空间叙事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对建成空间意义的追问与反思,其研究主要基于空间文本,通过叙事化手段传达空间语义,使空间环境更易被感知和认同。事件、历史、记忆等非物质性要素原本呈碎片化状态,但逻辑性叙事可以将这些要素与物质环境结合起来,促进人们对整体环境的把握与理解。因此,本文以一个典型历史街区为例,基于空间叙事的理论视角,引入GIS等分析方法探索如下问题:①历史文化街区的叙事环境存在什么问题?②是否存在叙事要素的缺失或相对薄弱的地段?③如何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提出历史街区叙事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基于地方志、年鉴、画册等历史资料,完成基础信息的搜集,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叙事要素进行梳理与总结;其次,引入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分析街区空间中现存的问题;再次,采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历史街区的叙事要素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空间叙事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策略。

1.研究案例

本研究选择的地点为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图1), 该街区位于松花江南岸,东起二十道街,西至景阳街,南至南新(勋)街,北至大新街,街区整体呈不规则长方形。靖宇街地区是道外区最早形成的区域,早在1736年,辖区内傅家店就已形成村落雏形。靖宇街区的历史资源极为丰富,街区西南角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尔滨市重要的旅游景点。此外,在街区中分布着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构筑物,形成了极具 历史特色的空间场景。


图1 靖宇街区区位图

2.空间叙事要素可视化分析方法

研究采用空间句法与GIS对靖宇街区的叙事性空间要素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空间关联性的计算与其内在逻辑的阐述,空间句法为叙事空间的研究提供定量基础。GIS分析法则能够直观地呈现不同空间环境与要素类型在历史街区中的分布与集聚情况,以弥补定性分析与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分析的不足。相比于传统的地图叠加法,该方法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准确度。

三、历史街区叙事环境分析

1.叙事空间量化指标拟定

历史文化街区的叙事性营造需要以物化的空间环境作为载体,历史建筑与文物则是城市集体记忆与艺术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基于《哈尔滨市历史建筑、文物信息》《哈尔滨市历史建筑名单》等文件,梳理了靖宇街区的历史场所。经统计,该街区共有历史建筑29栋、文物42 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广场公园3处,共计74处历史场所,具体分布见图2。


图2 靖宇街叙事空间场景分布

参考相关研究,将历史文化街区的叙事要素分为空间要素、人文要素与事件要素三类并进行指标细化(图3)。基于文献资料,对上述74处典型空间场景进行叙事要素数量、类型、地理坐标等信息的汇总整理(表1),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叙事场景的叙事要素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见图4。


图3 历史文化街区叙事要素指标细化

表1 靖宇街典型空间叙事要素统计示例


统计发现(图4),靖宇街区的叙事要素中,空间、人文与事件要素占比分别为55.06%、33.86%和11.08%,事件要素分布较少,空间与人文要素则分布较多,构成了靖宇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叙事元素。


图4 靖宇街各空间场景叙事要素统计

2.基于空间句法的叙事环境分析

本研究采用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构建靖宇街片区的轴线模型与线段模型。为防止边缘效应影响计算结果,模型选取的分析范围在原有街区范围的基础上稍做拓展。轴线模型的绘制主要基于靖宇街CAD平面与Google earth卫星地图。街道空间分析过程中选取的参数包括整合度、选择度等。

(1)整合度分析

整合度用于表示空间系统中某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集聚与离散程度,反映了空间的可达性。整合度可分为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全局整合度反映了单个空间与整个空间系统的关联程度,局部整合度则反映了系统内单个空间与其附近空间的关联程度。对靖宇街区的全局整合度进行分析(图5),可以得出在整个片区,南十四道街全局整合度最高,友谊东路次之,且其西端整合度下降明显,这表明南十四道街与友谊东路东段可达性较强。此外,靖宇街中部全局整合度较高,其余路段整合度较低,表明街道空间活力不足,人流量较少。


图5 靖宇街片区全局整合度

局部整合度反应了系统内单个空间与其周围空间的密切程度,图6显示了拓扑深度为3时街道空间的可达性。通过对靖宇街片区全局与局部整合度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靖宇街西段与南新街的局部可达性较高,空间叙事活动较为活跃,但靖宇街东段的空间可达性较低,这表明其发展并不平衡,相较而言,西段道路空间区位优势更为明显,东段空间活力不足,不利于空间叙事活动的开展。


图6 靖宇街片区局部整合度(n=3)

(2)选择度分析

选择度是指空间系统中某一元素作为两个节点之间最短拓扑距离的频率,体现了该空间单元作为出行最短路径所具备的优势,可用于衡量空间被穿行的可能性。选择度越高,则表明该空间被穿行的潜力越大,空间吸引力越强。从图7可以看出,靖宇街中西段选择度较高,友谊东路与南十四道街次之,其余街道在图中多显示为蓝色,选择度较低。这表明整个街区道路被穿行能力的差异较大,部分街道未得到充分开发,这对整个片区的发展不利,也不利于叙事活动的开展。


图7 不同半径下靖宇街片区的选择度分析

3.基于GIS的空间点模式分析法

引入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究空间、人文与事件这三类叙事要素在历史街区中的集聚与分布情况。首先采用高德地图,拾取上文所述74处空间场景的经纬度坐标,将其导入GIS软件进行空间的落位表达,之后对空间、人文与事件这三类叙事要素进行密度分析,拟合出各叙事要素分布的热点区域,分析结果见图8。通过分析可得,靖宇街区叙事要素主要分布于街区西侧,呈“一轴三核多点”的空间格局。街区西侧叙事要素以靖宇街为轴,向南北两侧扩展,街区东侧的叙事要素集聚性较弱,总体呈散点分布的状态。整体来看,靖宇街区的东西两侧的叙事要素分布不均且呈断裂状态。


图8 靖宇街区事件叙事要素强度分布图

因此,结合空间句法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靖宇街叙事空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靖宇街东西两侧发展不平衡,西侧空间的整合度与选择度均大于东侧,表明该空间的可达性与人流的集聚性更强,街区东侧的空间吸引力则相对较低;②靖宇街区东侧叙事强度较为薄弱, 叙事要素大多集中于西侧;③在三类叙事要素中,事件要素缺失严重,需要进一步挖掘,以提升整个片区的空 间吸引力。

四、基于空间叙事的历史街区空间场景保护策略

1.语汇整合:空间要素强化直观感受

空间要素是历史街区中最易被感知的要素类型,构成了整个叙事体系的基础层次。通过建筑、广场、街道等空间要素,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街区的表层含义。在调研中发现,街道两侧的历史与文物建筑大多较为破败,趋同的现代建筑也影响着靖宇街区的空间氛围。因此,需要对靖宇街区进行空间语汇的梳理与整合:①完善历史空间布景,梳理控制性规划影响街区历史感的现代建筑7;②进行靖宇街区历史与文物建筑的风貌改善,给游客以良好的观览 体验。

2.语义生成:人文要素传递象征意义

人文要素传递历史街区的象征意义,彰显街区的精神内涵。研究发现街区东侧片区的人文要素叙事强度较弱,为点状分布,且与西侧叙事要素呈割裂状态。因此,需要加强对靖宇街东侧人文要素的挖掘与梳理。可通过引入文创产业、宣传红色文化等方式强化人文要素的集聚,同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街区文化活动,促进文脉传承。此外,还应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整个街区的叙事核心与路径体系,形成更具吸引力与人文价值的空间格局。

3.语法织补:事件要素表达内在意象

事件要素以情节彰显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表达街区的内在意象。靖宇街区的事件要素占总体叙事要素的11.08%,占比较少,且东西两侧的事件要素处于割裂状态。基于以上问题,相应的解决策略如下:①对靖宇街事件要素进行“语法织补”,重点挖掘与梳理东侧与中部的事件要素,增加叙事节点,实现东西两侧叙事空间的缝合与激活;②街道连接度与可达性优化,可通过打通街坊、优化路径等方式,强化东西两侧街区的联系;③叙事路径组织,在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场景间的动线指引与联通,构建叙事路径,营造更具连续性与完整性 的叙事体系。

4.语境重塑:叙事要素提升场所氛围

历史街区的场所氛围是街区性格特质的重要体现。通过将空间、人文与叙事要素进行整合,营造街区的叙事语境与历史文化氛围。调研发现,靖宇街区的纪念与文化氛围有所不足,使得游客的空间体验较为单一。可基于国际协报社址、道外新华书店等纪念空间,加强宣传与展示,打造更具纪念性的空间场所,为游客创造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五、结 语

在寄托乡愁的大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不仅要关注对物理空间的保护,也应关注其背后折射出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与精神内涵。空间要素作为历史街区的基本语汇,传递着街区的表层含义。人文与事件要素则蕴含着街区的精神文脉,它将人们的集体记忆与实体空间相结合,实现了街区空间的语境重塑与氛围营造。因此,本文基于空间叙事理论,以哈尔滨市靖宇街历史街区为例,从空间、人文与事件这三个维度梳理了历史街区的叙事要素。研究基于空间句法与GIS,探索了街区叙事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语汇整合、语义生 成、语法织补和语境重塑四个维度提出了历史街区空间场景的活化策略,以期对历史文化街区叙事场所的建构 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 邱鲤鲤,周怡,倪泽伟,等.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城区叙事空间研究[J].南方建筑,2019(4):110-115.

[3] 章艳芬,蒋兰兰,黎冰.历史文化街区场所感的叙事性营造:以绍兴市书圣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 . 建筑与文化,2022(12):162-165.

[4] 哈尔滨市道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道外区志[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5] 万宁,潘玮,吕海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2011,35(6):86-90.

[6] 张楠,张平,王英姿,等.历史城区叙事环境系统的量化研究[J].南方建筑,2013(2):28-31.

[7] 陈永臻,刘大平.空间叙事下历史街区空间场景量化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21,43(11):7-14.

[8] 吴子豪,方奕璇,石张睿.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以苏州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2):36-38.

[9] 陈晓卫,赵一博,杨彩虹,等.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分析及更新策略研究:以邯郸市彭城镇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31):24-27.

[10] 何卓书,许欢,黄俊浩.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分布研究:以广州长寿路站周边街区为例[J].南方建筑,2016(5):84-89.

[11] 刘国强,张卫.历史街区空间的叙事性营造:以长沙西园北里为例[J].城市学刊,2018,39(6):100-104.

(本文作者:董健菲,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慕竞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本文入编《中国民族建筑学术论文特辑2023》)

(本文经作者授权,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