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高校似乎集体玩起了“专业版消消乐”,纷纷宣布要撤销一些本科专业布点,而政府多部委也不甘寂寞,联手发布了一份“专业改革秘籍”,媒体朋友们更是闻风而动,纷纷报道,让这场“专业大调整”从教育圈的小范围讨论一跃成为全民热议的“大事件”。
据说,这次调整的力度之大,规模之广,简直可以用“进一退一”来形容,新增的专业都是国家急需的“香饽饽”,而撤销的则是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老古董”。看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要紧跟国家战略需求,玩起“跨界融合”的新游戏啦!
想当年,高校们还是一门心思钻研高深学问,专业设置也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细分,那叫一个“专业”。可如今,国家发展进入了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从“专而精”变成了“广而新”。高校们不得不从“知识体系小循环”中跳出来,转向“国家战略大循环”,实现知识体系和战略需求的“双剑合璧”,为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场“专业大调整”中,高校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高校忙着“傍大款”,寻求外部资源支持,探索全新的办学机制;有的则“苦练内功”,对现有的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交叉复合,力求在需求与可行之间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
当然,增设新专业和撤销老专业也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人才需求和办学基础的深入研判。比如,有些老专业因为知识体系过于细分、单一、老化,就需要进行“知识升级”,比如和其他专业合并重组,或者借助新技术进行改造。而有些专业则是因为本科层次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求,于是高校们就选择暂停本科招生,将人才培养的重心提升到研究生层次,这简直就是“专业版的学历升级”。
不过,话说回来,专业设置的优化调整只是“面子工程”,真正关键的还是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在这个知识更替迅速、技术迭代频繁的时代,高校们不仅要让专业“跟上节奏”,更要让人才培养“快人一步”。比如,培养学生的通用性知识、可迁移性方法和能力,让他们具备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力。在培养方案设计上,也要更加灵活变通,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后半程,要提供反映业界最新进展的“微专业式课程组合”,为学生们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埋下“伏笔”。
至于人才培养模式嘛,更是要打破传统桎梏,强化应用导向和场景化,通过产教融合等机制创新,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成长成才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成为真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