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为什么不称职的人最终会身居要职?斯坦福大学的希兰·阿尔扎哈维(Shilaan Alzahawi)教授及其团队认为,他们至少找到了部分答案。研究团队让472名高管教育项目的参与者自评他们的雄心程度,然后,参与者接受了同事、下属、上级和自己在10项领导能力上的表现,包括激励他人、管理团队合作、指导和培养员工,以及表达和沟通思想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雄心与领导能力之间没有关系。结论就是:想领导不等于能领导。
阿尔扎哈维:一开始,研究结果让我们感到意外。社会科学家一直认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等级制度是因为它们具有功能性,也就是说,群体会将更高的地位赋予那些对群体成功贡献最大的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教授凯梅伦·安德森(Cameron Anderson)领导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有着准确的认知,只有当个人认为自己能为群体提供更多价值时,才会追求更高的地位。因此,我们本应预期,能力更强的人会有更强的领导雄心。但当我们看到许多不称职的人最终掌握了公司、学校的权力时,我们才意识到,“也许,领导雄心并不是能力的完美预测指标。”
HBR:当不称职的人升到他们无法胜任的职位时,组织难道不会给予反馈吗?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寻求正面反馈,回避并合理化负面反馈。我们也不愿意将坏消息直接告诉别人;与其直说,我们往往会选择掩饰或委婉表达。在职场中,这种现象使得许多员工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误以为自己适合担任领导角色。这种误解往往会因为所谓的动机推理而加剧:领导职位通常伴随着更高薪资、更多自主权和更高地位,追求这些利益的欲望可能让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不准确的判断。
研究对象是美国一所顶尖大学高管教育项目的管理者,也许是这部分人过于自信?
为了避免选择偏差,我们又进行了一项额外的研究,样本在性别、年龄、地区、种族和民族以及收入等方面更能代表美国成年人的整体情况。我们询问了参与者的雄心水平,结果显示,他们的回答比高管群体显示出更大的差异。随后,我们随机将参与者分配到领导者角色或团队成员角色。在一次领导力模拟之后,领导者们接受了其他团队成员的评价。我们再次发现,雄心与领导能力之间并无关联。
是什么让雄心勃勃的人更容易晋升到领导职位?
在信息较少的环境中,比如求职面试,很难准确评估一个人的领导能力。招聘经理可能会误解雄心这一特质,认为它代表能力。例如,由于雄心勃勃的人表现出动力、专注和决心,面试官可能会假设他们效率更高,从而更倾向于选择这些候选人担任领导。此外,有雄心壮志的人更可能主动争取晋升机会,从而增加他们成功晋升的机会。
你们的研究依赖的是主观评价而非客观结果。难道雄心勃勃的人只是人缘不好,而不是缺乏领导能力?
在我们的补充研究中,我们随机将参与者分配为决策任务负责人(从一组候选人中选择一名新CFO),或作为小组的下属成员。在领导者和团队成员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关于候选人的各种信息被分发到不同的团队成员手中,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只是拼图的一部分。这个情境考察了领导者能否通过有效引导小组讨论,挖掘出隐藏的信息。通过这种更为客观的衡量标准后,我们再次发现,雄心与领导能力之间并无显著关系。
领导力往往需要付出牺牲——比如愿意投入长时间工作,承担失败的责任等。如果雄心壮志驱使领导者在其他领导者可能放弃的时刻坚持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雄心的价值是否会不断提升?
也许是这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会积累更多关于领导者行为和绩效的信息,因此,雄心对继续掌权的影响可能会逐渐减弱。但这只是猜测,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顺便提一句,我来自荷兰,我们非常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所以我并不完全认同有效的领导力必须依赖长时间的工作。
有道理。那么,研究是否提出一种更好的领导者选拔方式?
我们建议各机构在选拔领导者的过程中不要过于强调雄心壮志。相反,他们应该关注那些已知能够预测领导效果的特质,如智力和社交能力。此外,他们还应扩大候选人池,寻求更广泛、更具代表性的申请者,并找到方法发掘和激励那些雄心较低但潜力较大的领导人才。
将不愿担任领导的人推向领导岗位是否存在风险?
我不认为强迫人们担任领导职务是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然而,也有很多人虽然具备成为领导者的能力,但由于缺乏自信,或没有意识到自己具备的潜在领导力,往往不愿意承担领导角色。在讨论我们的研究时,人们常常提到,他们认识一些符合这种情况的人。如果给予这些人机会,他们或许能够茁壮成长。我们希望在工作场所能够找到方法,挖掘那些低调但有潜力的员工,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避免因为缺乏自信而错失未来的领导机会。
埃文·哈勒尔(Eben Harrell)| 访
吴卿雅 | 译校 腾跃 | 编辑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