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便是王炸

2023年的夏天,研究生尚未毕业的韩舟到版纳租下几百亩地,打算种蓝莓。

从选地、开会过案到报批通过,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去年1月正式签了合同。接下来又花了不到半年时间整地、建大棚和水肥系统,6月开始栽种,12月第一批鲜果采收。

他是00后,出生在云南,成长于浙江,本科毕业后又出国留学。

前两年,韩舟就在观察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通过家里的一些信息和渠道,他关注到了云南蓝莓,并趁假期做了考察,算了算投资和回报:

感觉确实不错。

以他的基地为例,前期成本投入大概是8~10万/亩,大头是棚体建设、种苗、基质土这些,但后续成本最高的还是采收的人工成本,人均工资要150~200块/天,丰产期每天需要数百人。

基地从一开始就是按照项目制来的,在做时间排期的时候就计划好了要赶在春节这段高价期上货。现在,他的蓝莓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主要供给一二线城市,出货价在90~130元/kg。

另一位做水果供应链的朋友老齐也告诉我,这段时间蓝莓的市售价普遍在200~300元/kg,一些特级果能达到300、400多。

如果不出意外,韩舟的蓝莓基地:

一年半到两年就能回本。

老齐还举了另外两个例子,牛油果的果树种下后要5年左右结果,7年左右丰产,车厘子也需要等3年左右才能挂果。

相比起来,云南蓝莓是完全可预见的短周期投资,年初栽种,当年11月就能采收,在农业里找不到第二个。

他算了笔账,蓝莓的种植成本27元一公斤,销售价120~150元,至少有90多元的利润,更别提好的品种可以卖到近400块,那就不单是回本的问题,而是毛利润一年回本之后,还能再挣两倍的钱。

你说牛不牛?

1

一个月前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宁提了2025年的8个重点任务,其中关于高原特色农业的提法很新鲜:要把农业当作我省的“芯片产业”来打造。

具体来说,还是强调一二三产联动:一产要再做大,调存量拓增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发干热河谷;二产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延链增值;三产要强服务、打品牌,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支持企业打造品牌。

为什么是农业?

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云南农大国际学院副院长路遥告诉财哥,把农业当作“芯片”,就是要把云南农业打造成领头雁、药引子:

真正从世界顶尖做到金字塔尖。

在她看来,云南农业有这种底气和底色。

她举了两个新西兰的例子。一是大家都知道那边的奇异果很出名,但却不知道它的种子其实来自云南;二是新西兰最近两年发展了一个新产业:啤酒花,其实这东西云南有很多,六七年前就有国外教授来考察过,但从未想过把它打造成产业。

再看一组数据,2024年云南农产品出口191.7亿元,增长13.7%,居西部第一。其中鲜切花、咖啡出口值居全国第一,水果、蔬菜出口值居全国第二、第四。

换句话说,云南农业的禀赋放在全世界都是顶级的,只要在方方面面做到提质增效,它确实就是一个“芯片”产业:

蓝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徐飞羽是土生土长的玉溪人,十多年前就在澄江种蓝莓。

那时候还是露天种植,没有大棚也不用基质,也没改良土壤,蓝莓产量和品质都不高。要是遇上霜冻、暴雨、冰雹,大概率就失收了。用徐飞羽的话说就是,很难种。

但相对的,物以稀为贵,当时的蓝莓价格也比现在要高,能卖到五六百一公斤,正常采收的年份,还是有得赚。

老齐也说,看起来云南蓝莓好像是这几年才大火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七八年前甚至更早种蓝莓的那批人:

早已经致富了。

澄江是云南最早种蓝莓的地方,90年代就已经开始试种培育,2004年在全省率先种植。20多年下来,已实现从1.0到5.0的迭代升级,亩产从2009年的400公斤提升到现在的1~2吨,亩产值从2万元提升到8~15万元。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除却云南本身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还有一个核心因素是蓝莓是典型的“四高”农业:

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高回报。

这其中,核心是高科技。也就是以大棚和无土基质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化改造,这是推动云南蓝莓发生量变和质变的关键。

2

转折点在2016年。

基质栽培模式的应用,让云南蓝莓种植面积和鲜果产量都拉出一条陡直的上升曲线。以澄江为例,2017~2020年,澄江蓝莓面积突破9300余亩,相比2016年翻了3倍还多,亩产也提升到1吨左右。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型经营主体主导产业发展,出现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模式。

国际小浆果巨头企业功不可没。

最早进入云南布局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Driscoll's,中文名叫怡颗莓或者卓莓。这是一家全球小浆果第一的百年企业,2013年就在云南注册了公司,种植一年产果的树莓。

3年后,怡颗莓将蓝莓作为开拓中国市场的主要品种。当时,云南蓝莓尚不出名,国内的蓝莓产区主要是山东、吉林等北方地区,种植的多是夏季蓝莓,主要用来做果汁原浆,而非即食鲜果。怡颗莓选中云南来错位发展,除了看中这边的气候与土壤优势,另外三个关键因素是:

先进的农业技术,成熟的商业模式,自主可控的育苗机制。

怡颗莓进来后,主要以租赁农田、自建农场、配套种苗的模式种植蓝莓,同时引进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3家种植企业,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云南,建立高标准的种植体系,再招募当地农户教授种植技术。

再比如红河,是最早借鉴国外先进基质生产技术的地区。2018年,鑫荣懋和智利浆果巨头Hortifrut合作,引进独家专利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建设云南红河(国际)蓝莓示范区,开创了高原特色蓝莓现代化示范模式,到2023年底,种植规模已达2万亩。

此外,还有英语长期不及格的财哥念不通畅的名字——Costa、Agrovision、S&A、Planasa,以及诺普信、海升集团、五八农业等本土企业,都涌入云南布局,种植面积多的达数万亩,比如怡颗莓、诺普信,少的也超千亩;盒马、叮咚等零售渠道也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与云南蓝莓果园合作。

老齐还告诉财哥,云南是吸引国际小浆果企业最多的省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诺普信,有5万多亩。在利润的驱动下,资本还在持续重仓云南。

他强调,这不是简单的资本行为,而是一场技术外溢带来的:

产业转型升级。

到了2021年,以大棚为标志的现代配套设施栽培迅速铺开,管理也更精细化。

徐飞羽就是在这一年进行的设施化改造,改完之后大棚蓝莓的产量达到800多公斤一亩,远超露天栽种。同时,大棚挂果周期更短,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病虫害也明显减少,不会出现受灾失收的情况。

老齐算过,管理得当的话,设施化农业的提质增效大概可以达到露天种植的一倍。也就是说,原本你有1000亩地,设施化改造后相当于变成了2000亩。

《2024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后我国蓝莓生产面积和产量就稳居全球第一,去年栽培面积、总产量达到143.82万亩、78万吨。其中,云南无疑是最闪亮的那颗星。

2024年,云南种了21.48万亩蓝莓,栽培面积全国第二,总产量18.29万吨,领跑全国。两项数据相比2020年分别增长了近2倍和5倍。

还有一点,设施生产栽培面积和产量也是全国第一,分别为16.40万亩、16.48万吨,平均亩产在1万吨以上。

要知道,全国的设施栽培蓝莓也就36.60万亩,云南占了几乎一半。徐飞羽说,云南的设施化水平和无土栽培技术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之一:

世界蓝莓看云南不是说说而已。

3

云南蓝莓凭什么站到金字塔尖?热钱和技术涌入的前提还是云南独一无二的优势。

众所周知,反季是云南蓝莓奇货可居的最大杀器,也就是冬季蓝莓。

不同于夏季蓝莓,冬季蓝莓对种植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冬天不能太冷,温度必须保持0度以上,海拔不能太低,通常介于1000至1500米之间,并且日照时长必须不能低于2000小时。

放眼全国,具备这样可规模化种植条件的:

只有云南。

财哥查了查,云南94%是山地,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特征,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不仅能满足不同品种的生长需求,种出高品质水果,也能让蓝莓分批成熟,抢占市场。有句话怎么说的,你可以扛住一次诱惑,但很难扛住连续进攻。

整体来看,云南产区可分为以红河、文山、版纳、保山、德宏、普洱、临沧、玉溪等为代表的早熟区,果期为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以昆明、曲靖、楚雄、昭通为代表的中熟区,果期为每年5月至7月;以及以大理、丽江、迪庆为代表的晚熟区,果期从8月到10月。

这里面,又数红河种植面积最大。

截至2024年底,全州蓝莓种植面积破9.1万亩,几乎占了全省种植面积的一半,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这里还是全国大棚基质盆栽蓝莓的主产区,聚集了最多头部玩家和大企业、大老板,土地租金也更高。

大理、保山一带是特殊蓝莓产区,国内最早和最晚成熟都在这里;澄江虽然最早种蓝莓,但受限于土地和生态保护政策,蓝莓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多亩,基本没什么增长空间了。但在徐飞羽看来,澄江蓝莓的品质是最好的,尤其花香蓝莓,只有澄江能种。

也就是说,云南蓝莓已经实现全年生产与供应,尤其是冬季,其他地方都产不了蓝莓的时候:

正是云南蓝莓一枝独秀的时候。

现在,国产蓝莓中品质最好的多出自云南产区:每10颗蓝莓有7颗来自云南。

上一次听到这么说的,还是鲜切花。

路遥认为,云南农业要成为“芯片”产业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一定要有国际化的眼光,要有世界格局。

包含两方面,一是市场、定位要面向国际,二是走出去的企业一定是要带着核心技术和标准。

云南蓝莓在这两块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说市场。要知道,2012~2022的十年间,我国鲜果蓝莓主要依靠从秘鲁和智利进口,尤其是冬季。直到2023年进口量才逐渐下降,甚至开始反向出口。

老齐告诉财哥,按照测算,目前蓝莓的国内市场还有近5倍的增长空间,以国内销售为主,但也有一些合作方开始布局出口,主要是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日本这些地方走。其中,量最大的是俄罗斯,其次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数据显示,2024年光蒙自海关就出口了蓝莓1425吨,同比增长了25倍,占同期全国出口蓝莓数量的五成以上:

排全国第一。

难点在于保鲜。

目前国内蓝莓的保鲜技术和国外比还是落后,在远距离、长时间的运输方面尚在探索阶段。比如秘鲁蓝莓,可以在货架上放45天,但国内蓝莓就15天。

老齐说,这不光是技术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蓝莓的流通速度太快了,从厂家到销售15天货架期内全部卖完,还没到使用那个技术的阶段。

而且,国内虽然也是全程冷链,但也存在交通制约。比如韩舟的基地位于版纳一个乡镇,当初选中它是因为土地租金比起红河这些热区更低,没有青苗补偿费,但当地交通条件差,运输成本高,拉扯下来跟红河也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是产地和市场的链接还不够。

像老齐这样做供应链的企业,干的就是链接产地和消费市场的活,既要解决资金和物流问题,也要负责寻找优质的合作商,实时调整采销策略。整个链路很长也很复杂,门槛并不低。

目前云南的情况是参与者很多,做到头部的少,像佳沛那样做成品牌的就更难了。

他大概估算了下,现在自己的公司光蓝莓这一个单品一年已经做到营收过亿,在业内算排在前列的。

再看核心技术。以前都说农业的“芯片”是种子,路遥把它再往上提了提:

种质。

也就是说,不单是种业或种子,更要看种质资源的留存保护和高效利用,进而不断发展优势特色种业,强化云南种业质量和专利技术。

据老齐介绍,决定蓝莓品质的第一核心要素就是品种,其次是栽培技术、气候条件。目前云南蓝莓的种源主要由三大头部公司把控:怡颗莓、Planasa、诺普信。要种蓝莓基本上就得从他们手里购买专利使用权。

其中,怡颗莓的合作模式是企业+种植户,怡颗莓提供种源和技术,负责销售,种植户负责种植、管理。最后按四六开分成,但加上40%的销售溢价,种植户往往可以拿到80%多。

诺普信则是国内企业,自研品种,不走合作模式,完全自投种植。据老齐了解,目前它在云南已经投了40多个亿,而且回本了。

他预判,未来蓝莓行业会和咖啡一样,出现几家寡头公司,把控着优质品种和高端供应链,一些中低端的品牌将慢慢淘汰。

云南也在发力。引进国外新品种迭代种植,尝试配组杂交,研发新品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高原南繁基地。

但这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久久为功。

所以,市场上也出现一些山寨种,比如有种植户买了几十万株山寨品种的蓝莓苗,结果要么病死,要么不挂果。再严重点,仿制企业和种苗公司打官司输了后,种植户还要面临罚款、铲除果苗等情况。

4

蓝莓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昙花一现的阳光玫瑰?

财哥在调研中经常碰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从业者给出的答案是不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蓝莓的特殊性在于可以全年产货,经济红利周期更长,而且市场供需也不一样。蓝莓的市场占比,比葡萄类产品要低得多,阳光玫瑰只是葡萄的一种选择,但蓝莓却是唯一项,且增量空间巨大。

韩舟还提到一点,成本差异。蓝莓的投入更高,光是采摘、打包加物流,一公斤就超20块钱,就算市场供应上来导致价格下降,也不至于跌到像阳光玫瑰那种地步,毕竟大家也是要赚钱的。

再有就是市场认知也不一样,蓝莓一直都是高营养价值的贵价水果,这是经过长期市场教育后深入人心的东西,和靠口感、形状、香味等营销出来的短期网红水果不一样。

韩舟和老齐都认为,云南蓝莓的红利期至少还有:

5~8年。

韩舟分得更清楚,他认为高利润期和红利期是两码事。现在蓝莓种得好的,回本之后一亩能赚七八万,这还是高利润期。到后面就算价格稳定降低到40块一公斤,对基地种植来说利润也是OK的。

他还说,现在国外很多地方,像澳大利亚,蓝莓就是一种口粮水果,价格比国内便宜很多,而且还在逐年降低。

老齐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也赞同云南蓝莓未来将趋于常规口粮水果的一个饱和状态,且从扩张的角度来看,未来三年都不会有太大的激增,种植面积增速会放缓,但设施化改造、技术升级背景下,还有很大的产能释放空间。

要把农业打造成芯片产业,路遥还提了三个点:

人,组织,架构。

说白了,也就是政府的高位统筹和产业规划,做好各层级、各环节的组织架构,以及发挥好高校研究所、研究院的力量。

还有一点是通过一二三产联动,带动更多产业发展,更多人参与进来并获益。

比如徐飞羽家自种的蓝莓面积越来越小,从上百亩缩减到了40亩,但通过跟十多家合作社合作,将供货面积扩张到了3000多亩。2024年,他们成立了新公司,提前布局蓝莓深加工,做蓝莓果浆、蓝莓饼等副食品,并且已经拿到了出口资质。

用他的话说,虽然现在云南蓝莓以鲜果为主,但以后产量上去、价格下来了,除了在品质上继续做优,肯定也要考虑:

往产业链的下游延伸。

再比如王宁书记在会上提的蒙自草坝镇“622”联农带农机制,就是按照农户+村集体企业+龙头企业的模式合作,利益分配比例为60%、20%、20%。合作期平均每年每亩可分红3万元以上,跟传统的租金+薪金机制相比,收入翻番。

同时,这种模式也激发了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至于蓝莓的产业样板能否复制,路遥说,关键还是看有没有足够的民间资本进入。

财哥觉得,虽然云南蓝莓的发展路径不可能完全移植到其他水果或产业,但看下来,至少有几点是可以明确借鉴和思考的。

第一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一定要走高附加值的路子,越高附加值,裂变越快;

第二是做强源头的种质、专利技术,这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是提质增效,提高产业标准化程度和产业迭代能力,不断强化农业的确定性;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这一点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提了。以云南蓝莓为例,在全球都已经打出名声,现在要做的是让本土的蓝莓企业、供应链都形成自己的品牌,百花齐放。

用另一位朋友的话说就是,云南农业有那么多全国第一,现在又搞出好几个全球第一:

怎么可能做不好?

*文中所涉韩舟、老齐、徐飞羽均为化名

云财财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