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今年,各地将加快补足“一老一小”医疗卫生服务短板。

近日,地方两会密集召开,敲定今年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重点任务。在多省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均被列为今年民生工作的重点内容。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自去年年底以来,国家卫健委等有关部门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老年人、儿童、育龄妇女等群体健康的纲领性文件。这些重要文件为地方推进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与往年相比,今年多地部署普惠养老和生育支持政策时,突出强调了多部门协同和社会资本引入,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资源的对接、整合,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等领域立法。

与此同时,“一老一小”对于医疗和护理存在特殊的需求,这些医疗服务需求不仅体现在躯体疾病上,也体现在心理精神疾病上。在今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事关儿童和失能失智老人的精神心理专科能力建设也被摆在了与儿科、康复护理等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

发展“嵌入式”养老,保障认知障碍老人法律权益

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设为结果性指标之一。

为落实这一规划目标,2025年伊始,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根据该五年行动计划,到2030年,疑似认知障碍人群就诊率≥50%,痴呆老年人照护人员培养数量累计达到1500万人次,100张床位以上且具备相关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痴呆老年人照护专区(单元)设置率达到50%,老年期痴呆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综合连续防控体系基本建立。

近期,发展普惠养老、增设认知障碍老人照护床位、发展老年医学等内容,被多地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比如,北京提出,今年将加强精神心理、康复护理等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在“老老人”数量较多的区域新建50个养老服务中心,老楼加装电梯完工600部,新建2000张家庭养老床位、20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所谓“老老人”,即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失智和高龄自理老年人。

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海南、湖北等省份同样着眼于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除了优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面对失能失智老年群体逐渐增多的趋势,多地均不约而同地将建设重点投向“嵌入式养老”上,鼓励养老机构优先与周边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卫生机构协议合作,增强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专科能力。

比如,上海提出,2025年将新增3000张养老床位,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同时加强养老与医护床位联动衔接、资源共享。

湖北提出,9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95%以上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

福建提出,今年省会城市福州要新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2个。

去年底,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的通知》,其中提出,鼓励发展嵌入式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延伸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在协议合作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立医疗服务站点,依法依规提供嵌入式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在协议合作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

不过,武汉大学大健康法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围对第一财经记者提示说,对于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开展的新型“嵌入式”养老业务,在资质合规、跨域展业、财务和税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和责任界定问题。接下来,在地方试点探索中,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资质审核,并详细约定托管范围、责任划分、风险承担、违约责任等内容,避免因约定不明引发纠纷;另一方面,还应建立监督机制,相关主体应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开展服务,避免超范围执业。

为切实保障痴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落实监护制度。

今年,地方层面将加快相关制度性建设。比如,北京和上海两地今年将分别从“推动养老服务等领域立法”和“扩大长护险服务供给”方面,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监护问题,周围介绍说,当前,《民法典》已为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的监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

“但在实践中仍有一些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周围表示,第一,要明确意定监护协议的法律属性,细化意定监护协议的法律适用,明确协议的性质和效力,以落实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监护的意定监护制度;第二,要完善家庭内部监督机制,优化监护人资格认定和变更程序,以明确家庭成员在监护失能失智老人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第三,要发展专业的社会监护组织,制定相关服务标准和监管机制,确保第三方社会监护服务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建议探索建立老年人监护专项法规,构建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的多层次监护体系。”周围说。

加强儿科、精神心理等专科建设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25年八项“为民服务实事”,这是卫生健康系统第一次向社会公开承诺开展服务的内容,其中三项涉及儿科和托育。

根据该规划目标,到今年年底前,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个,全国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全国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都能够提供儿科服务的目标;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1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虽然从全国的层面来看,儿科的医疗资源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医疗服务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当前儿童的医疗服务供给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突出表现有三点:一是目前全国超过90%的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都能够提供儿科服务,但仍有少数的综合医院还不能提供儿科服务,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为二级公立综合医院;二是到了儿童的季节性疾病高发期,部分医院的就诊等候时间还比较长;三是还有一些地方儿童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倪鑫也注意到了类似问题。他认为,儿科人手不足是一个现实问题。今年国家卫健委提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都要开设儿科”的要求,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儿科医生需要长时间的投入,短期人手问题难以解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