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最近,有不少家长被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宣传迷惑,他们花费数百元甚至数千元给孩子做检测,以期通过“剧透”天赋的方式,走出一条培养的捷径。测试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在孩子的口腔黏膜取些唾液,送到机构检测,便能测出“天赋”。这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从专家的表态来看,正规医疗机构不会提供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正如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赵秀英所言,“我们国家现在没有一个医院做这种基因检测去预测天赋,因为在我们医院里面,你要检测应用的方法,还有包括试剂,这些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验证才能在临床上用”。

这类检测的风险不容小觑。一些商业机构的基因检测结果,一旦信息泄露,或者被滥用,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检测机构能否安全、持久地保留基因数据,在很多家长眼里,其实也是个未知数。

客观而言,基因研究确实是一门很有潜质的科学,但以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人类还无法精确测算“天赋基因”。以“天赋”为说辞,更像是产品销售的一种噱头。一些家长听信商家的忽悠,未免有些急功近利,与实事求是、尊重差异的科学教育观相悖。

家长抱有“望子成龙”的观念可以理解。但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神童”。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成才完全寄托于“天赋”,并施加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有可能诱导孩子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其实,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在影响学习成绩与人生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后天教育远比所谓的“天赋”更重要。青少年能否拥有独立的人格、热爱思考的习惯、强大的自我驱动力,往往取决于教育者的后天培养。即便是那些真的聪颖过人的孩子,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与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也未必能成才。

基于此,家长帮助孩子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有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绘画的兴趣,这虽然不意味着孩子就有绘画方面的“天赋基因”,但起码有了进入这个领域的自我驱动力。只要培养得当,就不难在这一领域实现个人发展。再如,有的孩子从小不喜欢数学,但这也不意味着孩子没有“数学天赋”,可能只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此,家长应该与学校老师一起,多给孩子一些激励与指导,帮助孩子形成对数学的兴趣,由浅入深地探索,绝不能用“缺乏天赋”甚至“不聪明”之类的说辞来伤害孩子。

说到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与特点,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正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