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8年,活跃在皖中的一支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的队伍,从此踏上了更广阔的抗战天地。刚改编的时候,十八连有105名英勇的战士。

不过,历经了艰难的抗战和与国军的战斗之后,最终5人得以看到新中国到来的那一天……



新四军的血脉传承与苦难的起点

1938年,那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时期。整个中国的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各地的游击队开始涌现。江北游击纵队十八连,就是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诞生的。

这支队伍的成立,并不是一场普通的编制调整,而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它在成立后迅速投入到江北地区的抗战斗争中,直到后来被整合到了新的部队中。

十八连的起步可以说充满了波折。

1938年,梅城一个普通的乡村小学,学生们本该在课堂上讨论古文,可是现实让一切都改变了。

日军铁蹄踏遍潜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谓“三光政策”让这里一片废墟。面对家园惨状,老师汪竹梅放下教鞭、学生们放下纸笔,拾起枪支。

就这样,一群青年学生便成了抗日队员。汪竹梅组织宣传抗日,刷标语、写横幅,用的纸和墨是学生家里攒的,用的口号是村民自己想的。



虽然起初只是一群手无寸铁的青年,但这群人硬是在短短两个月里筹集了8支枪和一箩筐子弹!这些“古董级”武器中有用铁匠铺修补过的步枪,甚至还有几支生锈的手枪。

潜山被占领后,日军到处抓壮丁,逼良为奴。汪竹梅在家门口见到邻村李婶儿被日军掳走,孩子们哭得撕心裂肺,他当场做下了游击队由此转入武装抗日的决定。



1938年10月,桂蓬被派往了望江,他的目标很明确——收编地方游击队,壮大抗日力量。然而,计划被国民党打破了,他们的警觉和提前行动导致了原本的收编计划泡汤。

当时,这片地区的抗战形势可谓风起云涌,敌我之间斗智斗勇的场面无时不在上演。好在,桂蓬并没有因此放慢脚步,反而开始着手改编地方游击队,重新鼓舞起当地民众的抗战意志。

汪竹梅领导的游击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改编为十八连的。对十八连来说,虽然有了一些抵抗力量,但武器的匮乏以及战术的缺陷让他们在面对敌人的时候显得十分被动。

好在,当地积极抗日的开明士绅帮忙给筹措了枪支弹药,他们还自己通过战斗缴获了几支枪,这才暂时解决了一些问题。



桂蓬得知情况后,除了给十八连传授纪律,还给他们提供了武器补给,虽然量不多但逐渐提升了他们的战斗力。

更有趣的是,桂蓬这次带队的一个巧妙举动,让许多战士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游击”这个词的含义——他带领战士们,兵分几路,分别去和当地的民众接触摸清了敌人的动向。

江北游击纵队的残酷遭遇与伟大牺牲

十八连刚刚成立时,大家都处于一种“试水”的状态:新的队伍,新的任务,如何在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桂蓬深知,只有依靠民众,依靠当地的游击力量,

才能为抗战增加一份希望。那时候,这支队伍虽然没有强大的装备,但他们的信念比钢铁还要坚固。正是在这种“生死与共”的氛围中,十八连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步。

那一年的冬天,十八连成功通过一些细小而不起眼的战斗积累了足够的经验,逐渐开始突破敌军的封锁圈。不知不觉中,十八连在当地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凭借着机动性和隐秘性,成为了战场上的一支奇兵。



比如在黄泥港,十八连得知日军从石牌用竹筏运粮,便决定夜袭。那晚,队员们潜伏在河边草丛中,等到敌人靠近,汪竹梅一声令下:“打!”

队员们个个拼命,冲向敌人。一场混战下来,缴获了两船粮食,还有几杆枪。从此,十八连初步站稳脚跟,在江北抗日战场上打响名号。

1940年,含山朱家湾,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成了十八连历史的转折点。这场战斗既是全连意志的考验,也是生死存亡的分水岭。

朱家湾原本是十八连的临时驻地,四周山林环绕,是个防守的好地方。可惜,日军的一次大扫荡改变了一切。



1940年10月,日军一个加强连企图通过朱家湾袭击新四军主力,途中被侦察员发现。汪竹梅果断决定,抢在敌人前头埋伏,来个伏击战。

战斗开始时,十八连只有60多人,人数严重不足,但这并未削减他们的决心。敌人前脚刚踏进埋伏圈,子弹就如暴雨般泼向他们。

日军虽然一度混乱,但凭借精良装备迅速反击。就在双方僵持时,敌人的增援部队赶到,原本小规模战斗瞬间升级成死斗。



战至黄昏,敌人的炮火不断逼近。眼看形势越来越不利,连长汪竹梅决定分组突围。他亲自断后,带领十几个战士以死相拼,为主力赢得逃生时间。当夜,朱家湾的村落被炮火吞噬,十八连损失惨重,仅有不足20人成功突围。

尽管如此,这次战斗让日军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他们损失过半,计划彻底落空。十八连在生与死之间,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坚韧。

江北游击纵队的再度起航

更令人感动的是,游击纵队并没有因此而垮掉。十八连的牺牲,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死亡事件,而是象征着一种精神的传承。

随后的日子里,游击纵队在抗日战斗中表现得更加顽强,他们的名字,也在人民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1940年,江北游击纵队改名为无为游击纵队,继续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发扬光大。虽然十八连的牺牲让人痛心,但整个纵队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斗志,反而焕发了新的生机。

新四军的精神并未在牺牲面前消散,反而在残酷的抗战中得到了升华。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游击纵队还得到了来自各地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1940年5月,十八连的番号撤销,被编入到罗炳辉的麾下,开启了新的篇章。但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作战勇敢,不畏强敌。

遗憾的是,1949年把蒋介石赶到台湾的时候,当年的一百多号人只剩下5个了。



参考资料:

潜山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