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的纸,能演绎出多少可能?今天于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GM美术馆启幕的“纸说”——纸媒介融艺术展,集结91件以纸为媒介的艺术品,生动诠释纸的百变。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携35位艺术家,从文化溯源,多元融合再到未来的展望,徐徐展开“纸”的叙事。剪纸、撕纸、凿纸、纸塑、纸雕、电子纸装置,以及用纸来呈现的重彩、版画、指画等,构成了展览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感叹“纸的表现力原来如此动人!”
瓦楞纸剪出的大型彩色艺术装置《百年上海》,长约十米,几乎横跨展厅,构成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只见外滩历史建筑群、外白渡桥、东方明珠、陆家嘴“三件套”、中华艺术宫、南浦大桥等一众城市标志性景观一一“跃”上装置,俨然给城市的“情书”。这是基于李守白原创经典剪纸作品《百年上海·剪绘申韵》的二度创作的纸艺装置,利用瓦楞纸这一环保材料进行立体雕刻。
置于中庭展厅正中,沐浴着洒落的天光,李诗忆创作的大型艺术装置《灵·境》如风铃般悬吊垂落,美轮美奂。镜面般的底座,将装置映得像《山海经》中的海上仙山。随着光影变幻,作品在四周展墙上衍射出迷离的动态光感,拉满东方美学氛围。这是李诗忆为这一展览空间量身定做的作品,采用的图像都是传统剪纸的基本元素,结合当代材料的形式来完成,为观众带来返璞归真的美的享受。
展览处处体现出一种创新意识,无论题材、技法,还是创作方式、理念。
例如,李守白曾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的17米原创作品《上海童谣》竟然被“改编”成十米撕纸长卷《上海童谣》,在展厅里呈现。这是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南桥撕纸”代表性传承人何球红策划,并指导学生撕纸社团创作的。这幅作品总共撕制人物136位、动物88只、物件66个,刻画了上海石库门弄堂游戏的温馨场景。展览现场,《上海童谣》原作还被制作成了动态视频,在展厅一墙的电视机里滚动播放。
戏曲人物生旦净末,竟然被马家宝、代良俊、冯裕康等艺术家用层层叠叠的纸“转译”成了纸艺雕塑《戏曲人物系列》,就连人物华贵的头冠、繁复的衣纹都用纸塑造得纤毫毕现。
梁小玲、梁晨用废旧报纸搭出东方明珠、迪士尼城堡等模型,将传统非遗立体纸艺与现代环保相融合,令人大开眼界。
李守白是此次展览的艺术主持人,也是发起人。“这个展览酝酿了很久,我们一直在琢磨上海的民间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呈现给大众。”李守白向记者坦言,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民间文化追求原生态、泥土味,而他其实在思考,上海的民间文化如何站在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文化高地,展现出面向明天的一种姿态。
最终,李守白想到以纸这一最简单也最接地气的媒材展开探索,助力上海民间文化的提升。
一纸两面,作为文化载体的纸,贯穿华夏文明史,却从不“抢戏”,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纸,在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纸是最“亲民”的创作材料,随手可得;纸是题材的超级“容器”,人间万象信手拈来。李守白发现,当纸与当代科技、数字艺术融合后,将令中国传统纸艺焕然一新,为摩登时代着手成春。
这样一种探索的方法,正是从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中汲取的灵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据李守白介绍,“春之艺”是此次艺术之旅的首章,以作品中春的萌动与希望开启新程;“立足本来”带人们深入探寻传统纸艺,彰显艺术之根;“吸收外来”则展示传统纸艺与世界文化潮流的碰撞交融,不断蜕变新生;在“创造未来”篇章,电子纸装置等现代纸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凸显创新乃艺术之魂。参展艺术家来自各行各业,既有深耕艺坛的老艺术家,也有海外归来的艺术新秀,还有民间的艺术达人。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独特图景在此次展览中有鲜活的呈现。参展阵容有多位父子档、父女档以及师徒档,年龄从少年到耄耋老人,足见中国传统艺术繁花常在的勃勃生机。
此次展览为浦东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去年十月成立后推出的首个大型展览,得到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既是浦东新区民协成立百日的“百日礼”,也是市区协会联动的优秀成果。展览将持续至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