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有自媒体报道称道,某车企的子品牌由于大定造假,虽然看似订单很多,但实际上销量已经到了崩溃边缘。该媒体称该品牌为“X品牌”,并称之已经到“暴雷边缘”。在文章中,爆料者还特别强调这里说的是“品牌”,而不是车企,车企和品牌属于总集和子集的关系。
目前,X品牌在市场上其实交付成绩相当不错,按照它所属的细分市场来看三个月都在前三名,目前该品牌的高管也公开定下了后续的目标,但这个后续的交付量目标或许很难完成了。
汽车行业中目前流行以销定产,在车辆上市或者预售阶段下定为意向订单,通常只需要几百块或者几十块,这笔钱可以退也称之为“小订”。在小订之后,车主选定车辆配置,支付大额的订金,通常为五千元或者一万元,这意味着消费者已经锁单,车辆即将进入生产。在锁单之后,如果消费者后悔这笔钱将不退还。
而此次X品牌的问题就是,虽然有很多大定,但实际上大定的放弃率非常高,这导致管理层在看到大定数据之后,误以为产品爆单,但实际上就像邓紫棋歌里面唱的一样,“全都是泡沫”。那么,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有人付出了大定金,最后却选择不要这笔钱了而放弃提车?难道是对手挖角太厉害吗?
上述爆料称,这实际上是订单自下而上的内部订单造假。由于该品牌的员工升职政策的KPI是大定,而不是实际交付数量。比如,如果在该品牌大定数量能够达到区域前25%,就能够进入能升职的备选池子。再加上该品牌的大定金额较低,所以就有不少销售自掏腰包邀请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下定,以获得优先升职的机会。
比如,从10000块工资里拿出7000块钱,可以完成五个大定。扣除大定的提成,实际买订单的成本很低。该报道提到,有急于“升职”的某销售此前所收集的40个大定订单里,有20个都是这么造假的。但实际上,这些人却因为业绩优秀,得到提拔。这种做法很快被人学习模仿,该爆料称资金一批中层岗位都是这样而来。
当然,这么做的结果是,该品牌收获了一批看似“真实”用户的大定订单,但是车无法完成交付。原本“供不应求”的场面没有发生,只“赚”了一堆不可退的大定定金,而提前备下的原材料等造成大量损失。当然,这种员“工自掏腰包”买订单的情况,其实在业内其他车企中也发生过。比如:在月底距离KPI仅差一点时,有员工会自己身边的人来帮忙下定。
上述报道中称,该公司高层已经发现了订单中存在该问题,并且在今年的1月1日调整了“升职要求”,即升职不再和大定挂钩。不过,这也意味着该品牌此次市场爆单只是假象,对于其发展而言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至于X品牌是谁,目前还没有一个靠谱的说法。其真实性也有待考证。而对于行业而言得到的启示是,在销售上应该制定正确的KPI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