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年是我党在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革命时期,他长期活跃在上海,为组织提供了大量可靠情报,是革命胜利的功臣之一。1933年年初,中央机关迁到中央苏区之后,潘汉年继续留在上海工作,但不久后,左翼作家丁玲与潘梓年一起被捕,潘梓年是潘汉年的堂哥,组织从安全角度考虑,决定让潘汉年撤出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工作。



1933年6月,潘汉年正式到达中央苏区,到中央苏区后,他担任了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那段时期,潘汉年不仅把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而且还在苏区大规模开办苏维埃训练班,筹办苏维埃大学,为红军培养革命人才。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福建人民政府”之后,潘汉年作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全权代表,与十九路军派出的代表签署了相关协议,双方在军事贸易等方面互助合作。同时,潘汉年也与张云逸、黄火青一起被派到福州工作。



然而,1934年1月,十九路军失败,潘汉年通过自己的关系离开了福州,辗转香港回到了中央苏区。回到中央苏区之后,潘汉年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不久后调任赣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继续从事宣传方面的工作。

1934年9月,因为“左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也不得不离开根据地。当时中央计划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沿着粤、赣、湘、桂边境到湘西与红二军团以及红六军团会合(长征初期并没有决定到陕北落脚)。



巧合的是,当时粤军的负责人陈济棠恰好对蒋介石不满,如果利用好陈济棠,中央红军突破粤军的封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在这种背景下,1934年10月6日,中央派出潘汉年、何长工为正式代表,前往粤军第七师驻地与陈济棠谈判。

潘汉年也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中央交代的任务,与陈济棠谈判成功,双方达成了五项协议:比如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等。十天之后,粤军第七师又派出代表,传达了陈济棠的两项决定,这两项决定都对红军十分有利,分别是:暂时拨付红军十万发弹药;盐与布匹准予放行。



弹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因为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封锁,盐与布匹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可以说陈济棠的两项决定都给红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另外,长征开始之后,红军主力部队之所以很快就突破了第一道防线,也与潘汉年的谈判有直接关系。因为双方谈判成功之后,陈济棠的部队后撤了四十里路,红军几乎没有遭遇阻拦,因此非常顺利地突破了第一道防线。



长征开始之前,博古也调整了潘汉年的职务,把他从赣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岗位上调回机关,让潘汉年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部长。同时,潘汉年也跟随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踏上了长征之路。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左倾”错误得到纠正,中央也决定派潘汉年等人返回上海,恢复白区的工作。此后潘汉年经过贵阳、广州、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开始了另一番革命斗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