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的失利,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最为英勇悲壮的一页,永不磨灭。

这一段历史,包括了远征、血战、牺牲、被俘、磨难、营救以及善后等一系列细节。

其中尤以西路军战俘所遭受的种种磨难最为惨烈,令人动容。

青海军阀马步芳将600余名战俘编成工兵营,常年从事艰辛的体力劳动。

导致该营于1945年遣散时,仅剩250余人。

那么,红军为何要组建西路军?西路军经历了哪些战斗?包括工兵营在内的战俘们经受了怎样的磨难?他们最终又有着怎样的结局呢?



孤军深入: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

此时,红军的总兵力达到8万余人。

但陕北地区贫穷落后,物资匮乏,还遭遇了国军的四面围困。

东有阎锡山,南有张学良、杨虎成,西有胡宗南和马家军,北有傅作义,各部总计近30万兵力,如同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将红军困在中间。

这也就意味着,红军必须扩大和开辟新的根据地,否则将会深陷险地,难以为继。

有鉴于此,中央军委尽最大的努力来寻找出路,而西路军只是其中的一支力量。



早于1936年的上半年,毛主席就亲自率领红军进入山西境内,实施东征计划。

但阎锡山经营山西已久,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

红军东征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未能彻底解决被困陕北的严峻局面。

不久之后,共产国际传来消息,要求红军派出部队西征宁夏、甘肃、青海直达新疆,打通与苏联的陆上通道,从而获取大量的军需物资。

至此,无论是出于联络苏联获得帮助,还是出于开辟根据地的目的,组建西路军发起西征都是势在必行的了。

为此,中央军委制定了具体的作战方略:

红一方面军攻取宁夏,红二方面军拿下甘肃,红四方面军抢占青海。

不少人以为西路军就是指红四方面军,其实在最初的战略构想中,西路军包括了三大红军主力。



西征的意义极为重大,但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因为红军兵分三路,各自为战,兵力较为薄弱,也因为远涉千里无后方作战,军需物资和人员补给都非常困难。

西路军前锋部队包括红一方面军第5军,红四方面军第9军,第30军。

为什么会选择这三支部队呢?因为这三支部队的前身都是西北地区的国军部队。

第5军原属青海和甘肃两省主席孙连仲所部,第9军原属宁夏省主席吉鸿昌所部,第30军原属陕军将领岳维峻所部。

这三支部队对西北地区较为熟悉,因此也就成了西路军的开路先锋。

1936年10月底,正当这三支部队刚刚度过黄河西岸,国军胡宗南部下关麟征所部突然杀出,控制了黄河东岸沿线地区,将西路军拦腰截断。

河东的红军西路军部队无法过河,已经到达黄河西岸的三支部队又无法返回东岸,变成了深入青海马家军腹地的孤军,形势骤变。

西路军三支部队共计近2.2万人,其中有女战士近1500人,非战斗人员也不在少数。

而他们的对手马家军,则是青海军阀马步芳、马步青所部近10万人。



浴血奋战:

马步芳兄弟俩手下的这支青海马家军,主要来自于青海和甘肃两地的伊斯兰教众,其中包括了回族、撒拉族和东乡族等多个族群。

马家军是地方军阀部队,其武器装备也较为落后。

但这支部队有着以宗教信仰和家族血缘为基础的强大凝聚力,因此也就有了十分彪悍的战斗力。

除此之外,这支部队的官兵,还保留了自小骑马使刀的尚武传统,以及以战养战的战术习惯,行动迅捷如风。

再加上北靠大漠戈壁,南依祁连山脉的辽西走廊上,有着一马平川的宽阔地形,十分有利于骑兵作战,却不利于红军的步兵作战。

所有的这一切因素,都预示着西路军先锋部队这支孤军,将会面临惨烈的生死之战。

历时近5个月,西路军先后在一条山、古浪、永昌、高台、倪家营子等地区与马家军展开了多轮血战。

因为没有群众基础,也因为缺乏弹药、粮食和兵员的补给,西路军胜少败多。

西路军最终的结局是:牺牲万余人,被俘超过8000人,仅有第30军政委李先念率领一部越过祁连山脉进入新疆境内,得到中央军委救援部队的接应。



被俘的西路军将士,命运是极其悲惨的。

首先是被杀害者达到2000余人,马家军所使用的手段十分残忍,在此不复赘言。

另有6000余人被押送至青海首府西宁。

被俘的西路军女兵,有的被押往西宁东关的义源军需工厂做苦工,有的被押往西宁陆军医院和中山医院做杂役,还有一部分留在马家军的军乐团和剧团中。

无论身在何处,大部分女兵都遭到了马家军官兵的凌辱。

被俘的西路军男兵,一部分被马步芳押往西宁市大通县的公平煤窑,充当挖煤工。

他们每天都要深入到百米深的煤井中挖煤,运煤,工作时长每天至少14小时以上。

另一部分则被押往两处皮毛工厂做苦力。

最多一部分男兵,总数2800余人,被马步芳改编为新二军补充团。

这个团下属4个营,全部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其中的第1营就是工兵营,总人数600余人。

1938年~1946年间,工兵营相继在青海大通县、循化县、化隆县等地从事修筑公路,伐运木材,抢收粮食、开垦荒地、修筑房屋、建造水车等各种工作。



信念不改:

虽然在敌人的严密盯守之下,但工兵营的将士们依旧初心不变,信念不改。

他们把对党组织的忠诚,全都融入到了日常的工作中。

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公伯峡,有一处黄河边的蛮荒之地,工兵营曾经在这里拓荒多年。他们共开垦荒地近2000亩,建造巨型水车5架,水磨2架,还修筑了1所学校,一所清真寺以及5座油坊,开凿了1条公路。

当时,此处只有一个名叫赞卜乎的撒拉族小村落,居民不足百人,全都为普通百姓。

工兵营延续了红军爱护老百姓的优良传统,帮助当地群众制作农具、提高劳动生产技术,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

工兵营为村里建了一所环境优美的小学,并在小学的对面修筑了清真寺。

这所清真寺采用砖木结构,十分牢固,虽然不像其他的清真寺那样雕梁画栋,但其中却隐含着工兵营被俘红军将士们留下的“红色密码”。

他们把党旗上的锤子镰刀,军帽上的红五星,衣服上的红领章等图案,都烧制在青砖上,再将这些青砖砌在清真寺大殿的屋脊上。

在木质的扶手栏杆之上,也制成了弯月形的镰刀形状,以及代表工人阶级的“工”字形花纹。



正对着清真寺礼拜大殿的,是一座木质榫卯结构建造的观礼楼。

所有清真寺的观礼楼,都是六角或八角形的飞檐,唯独工兵营建造的这座观礼楼,却是四角形的,象征着将士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番号---红四方面军。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这样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仍然信念不改的革命志士。

抗战胜利后,国共于1945年重庆和谈,马步芳碍于社会舆论的谴责,下令遣散了工兵营。

可是由于长期的繁重劳动,营养缺乏和疾病缠身,大部分将士英年早逝,此时的工兵营只剩下了250余人。

建国之后,经青海省政府批准,将赞卜乎村的村名、小学以及清真寺,都贯以红光之名,寓意红军精神,光照千古,以此纪念当年那支曾经在此辛勤付出过的工兵营。

新二军补充团其他三个营,也都是由西路军将士们组成的。

他们于1938年修完了从张掖市到门源县的一段公路后,就被马步芳押往国民党第八战区,顶替青海的应征壮丁名额。



苦尽甘来:

和工兵营一样,所有被俘的西路军将士们,在面对马家军的残酷迫害时,仍然忠诚向党,不改初衷。

即便是在敌人的严密监视和看管下,他们也不放弃任何逃离魔窟的机会。

先后有数百人得以逃出生天,他们中的不少人孤身行走在戈壁荒漠之中,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却幸运地得到了青海各族百姓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大多回到了革命队伍。

而党中央也从未忘记这些身陷囹圄但依然坚贞不屈的英雄们。

西安事变后,周总理亲率代表团与国民党当局交涉,营救了上千名西路军战俘。

此外,他还要求国民党政府同意在兰州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其中一项主要的职能就是收容失散的西路军人员。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共第2次合作,马步芳又被迫释放了部分被俘的西路军官兵。

此后,在叶剑英、刘伯承、谢觉哉等中央领导的努力下,又有2000余名被俘的将士克服重重困难,脱离险境返回延安。

但是,依然有近500名将士在逃离敌营后,因为不辨方向或生活无助而留在了青海各地,其中就有一些工兵营的将士。

自1949年青海解放时,他们便率先积极协助解放军和人民政府,完成剿匪和土改等各项任务,成为党在广大农村基层的骨干力量。



建国之后,他们之中有100多人重新参加了革命队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而党组织对西路军失散将士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

1955年,西宁凤凰山革命烈士陵园落成,并专门为西路军将士立碑作传。

从1962年~1985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会同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

不仅陆续为西路军人员颁发“红军西路军老战士”证明证件,还多次提高他们的生活补贴和医疗待遇。

至198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海东行署拨付专款,在红光村修建了一座西路红军纪念馆,以此缅怀红军西路军将士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彼时的红光村,人口已经较当年增长了近三倍,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红色村落。



在村头的纪念馆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安静、庄严而肃穆。

大门的不远处,便是一座高高耸立的西路红军纪念碑,圆形基座,方形碑身,碑顶是一颗硕大的铁质红五星。

碑上撰文,详细记载了当年的工兵营在垦荒过程中所经历的非人待遇,以及他们始终威武不屈,坚持与敌斗争的英雄事迹。

当年的工兵营中,有24位老战士留在了当地,被撒拉族群众招赘为婿。

纪念馆建成之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健在。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之后,他们俨然已经是地道的撒拉族老人了。

回想如烟往事,他们却依然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此生曾为红军战士,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骄傲和自豪。



当年西路军出征之时,所面临的就是一段千难万险、艰苦卓绝的坎坷征程。

尤其是在前军深入敌人腹地,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

但西路军的这支前锋部队,却发扬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大无畏精神,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毛主席曾对西路军作出了高度评价:

他们的英勇顽强是无法超越的,他们用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在广阔的大西北播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种子,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为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往事虽已远去,但西路军将士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光辉业绩,必将永垂不朽,也必将为后代们深深铭记。

参考资料:

凤凰网:《西路军被俘士兵真实经历,惨遭马家军割胆》

人民网:《红光村,红军留下“红色基因”的村庄》

青海省海北自治州自然资源局官网:《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西路军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