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军事技术发展的长河中,苏联解体后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动,为中国与乌克兰之间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军事技术合作篇章。这段合作不仅改写了中国军事技术发展的进程,更在多个关键领域重塑了中国国防力量的面貌。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量先进技术与军工人才。然而,经济困境犹如枷锁,束缚了这些技术与人才的发展。彼时,中国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但在军事技术领域存在诸多短板。于是,中国向乌克兰伸出橄榄枝,邀请乌克兰科学家来华工作,并投入数百亿卢布用于安置。事实证明,这笔投入堪称高瞻远瞩。
乌克兰科学家在舰艇与战机制造领域技艺精湛,而这恰是中国当时的薄弱环节。他们来到中国后,凭借优厚待遇与广阔科研空间,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为中国军事技术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运 20 的诞生,便是中乌合作的卓越结晶。在运 20 问世前,中国主要依赖伊尔 76 运输机,但其与世界顶尖运输机相比存在差距。运 20 的出现,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它不仅是一款性能卓越的运输机,还具备强大的改装潜力,经简单改造即可变身为加油机或预警机,极大推动中国空军实力迈向新高度。起初,运 20 搭载俄罗斯的 d - 30kp 发动机,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 WS - 20 发动机已逐步完成换装,这背后同样离不开乌克兰专家的智慧与付出。
在航空领域,中乌合作的成果不止运 20。2018 年,运 - 20 加油机首飞成功,其顺利发展得益于运 - 20 战略运输机这一坚实平台,更离不开大量国产加油设备的支撑。此前,乌克兰以 5250 万美元的价格为中国改装 3 架伊尔 - 78 加油机并附送全套加油设备,尽管俄方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乌克兰伊尔 - 78 加油机技术为其独家所有,但这一合作让中国空军在 2016 年顺利接收 3 架伊尔 - 78 加油机,掌握全套加油模式,为自主研制加油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与俄罗斯军事合作在大型项目上逐渐断档的十年间,中国与乌克兰的军事合作蓬勃发展。中国与乌克兰的合作并非单纯武器买卖,而是以获取技术为核心。俄罗斯虽与中国保持军事贸易,如中国仿制苏 - 27 战斗机且发动机长期依赖俄罗斯,但俄罗斯本质上并不希望中国实现战斗机国产化,对技术输出严防死守,在核潜艇、航母等关键技术领域对中国加以限制。
反观乌克兰,更愿意与中国保持合作。中国采用 “迂回” 策略,在俄乌关系良好甚至当下紧张时期,都保持着对乌克兰军事装备与技术的采购,采购量远超俄罗斯。乌克兰在海军领域对中国的帮助同样巨大。2011 年,乌克兰计划向中国出口 4 艘野牛级气垫登陆艇,2012 年第一艘交付中国海军,为中国海军两栖作战能力提升提供助力。在辽宁号航母建造过程中,乌克兰成为工艺和设备的主要供应商,输出航母用主传动轴轴承加工工艺,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此外,乌克兰还向中国输出燃气轮机、制导设备、雷达技术等关键技术。先是为 168 广州号导弹驱逐舰提供 DA - 80/DN80 燃气轮机,后主动转让 UGT - 25000 燃气轮机并协助量产,这一燃气轮机成为中国 10 艘 052D、在建 5 艘 055 万吨驱逐舰的动力核心,助力中国海军告别蒸汽锅炉时代,迈入现代化发展新征程。
中国与乌克兰的军事技术合作,在航空与海军领域成果斐然。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军事技术空白,提升了国防装备水平,更彰显了国际合作在推动军事技术进步、重塑国防力量方面的关键作用,为中国在复杂国际军事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