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反转。

近日,针对备受关注的“吉林大爷救助重庆游客反遭诬陷”事件,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经查阅音视频材料,询问导游、现场目击证人等,初步查明,彭某、雷某不存在网传的“诬陷”情况。

看到这一通报,不少网民惊呼“又见反转”。同一个事件,前后两地的通报为何截然不同?这样的反转对于我们观察舆情事件有何启示?


01

对于这样的反转,不少人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惊讶,甚至有人调侃,这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确实,近年来,我们看过了不少的“反转”。山西“阴阳刀削面”、“Thurman猫一杯”寒假作业事件、“胖猫”事件、“点读机女孩”高君雨事件、“鼠头鸭脖”事件等等。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逐渐被分散在大量简短的信息片段中,也使得受众更容易忽略新闻的深度、可信度等因素,尤其看到吉林大爷救助游客却被诬陷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情节时,很容易被愤怒情绪左右,在缺乏理性思考的情况下做出过激反应。

梳理这些新闻事件,就会发现不少是因为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利用碎片信息,刻意夸大或隐瞒部分事实,借助网民情绪进行夸大传播、无良炒作,甚至捏造事实混淆是非。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于这些违规违法行为,主管部门必须实施严厉惩处。

02

当然,不能把出现反转式传播的原因全部归结于部分不良自媒体的“骚操作”。

事实上,官方通报也有可能翻船,出现反转。此次“吉林大爷救助重庆游客反遭诬陷”事件,以及此前的江西“鼠头鸭脖”事件就是典型的代表。

对于自媒体翻车,不少人不以为怪。但是,在很多人眼中,官方的通报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于事件的定性往往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官方主导着舆情事件的调查,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发声、通报也有相应的流程,实在不应该“翻车”。

事实上,官方通报被“反转”并不奇怪。官方通报翻车,反映出部分地方在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短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对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过度敏感,患上了“舆情焦虑症”。一旦涉及本地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跟本地有关,只要有舆情,就坐卧不安,心神不宁,时时有“被架在火上烤”的焦灼感。

二是,一些地方“功利心”过重。当下,文旅产业对于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地方都把打造城市IP,发展文旅产业当成重点工作来抓,想方设法提高城市曝光度,增加城市名誉度。在这种急切心态之下,好事固然要宣传好,遇到“坏事”也可能因为目的先行,导致了对事件的误判。

在“舆情焦虑症”和“功利心”的作用之下,遇到舆情事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调查情况解决问题,而是急于“灭火”,先把舆情消除了再说。于是,调查变得可有可无,凭目测就能得出鼠头是鸭脖的结论;在看了一段监控视频,没有找到目击证人的情况下,也能得出游客倒地与李某无关的结论,把他包装成珍视城市形象,热心助人的好人形象。

有了“舆情焦虑症”和“功利心”的双重夹击,官方的调查也有可能带着有色眼镜开展,原本应当深入展开的调查也有可能浮于表面,据此得出的结论做出的通报,即便是翻了车,也不奇怪。

03

反转的新闻事件频频发生,也给公众提了一个醒。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维护理性、宽容的舆论环境,对于每个人都是利好,也离不开每个人的配合与参与。

面对热点事件,我们还是应当保持宽容与理性,尤其是在面对单信源新闻事件时,不论事件多么劲爆,多么让人义愤填膺,都要保持一分冷静,尝试从多角度多层次对事件做出分析。而不是一点就着,一看就骂,允许当事人做出辩解,鼓励他们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这是网络时代,文明网民应有的素养。

面对舆情事件,政府部门也应该处置有度。充分了解并尊重传播规律,发声要快更要准,发出的通报要建立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确保经得起审视,如此才能真正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如果尚未展开全面调查,没有掌握事情的全部真相,就该宁慢勿快,坚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文/靖晓红 新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