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了一年,进入腊月后,处处能看到扬州人忙年的身影,除尘、屯年货、腌咸货……在这些事情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年蒸。1月19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扬州仪征市白羊村,和村民们一起做年蒸,感受浓浓的年味,蒸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年蒸是扬州一带的传统习俗,寓意来年“蒸蒸日上”。“进了腊月门,家家忙年蒸。”按习俗扬州年蒸要在腊月二十四送灶之后,现在已经不规定具体日子,但一定要挑个“双日子”。


1月19日是农历腊月二十,扬州仪征市白羊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小院子里热闹非凡,六只大锅灶一字排开,村民们围着巨大的案板忙着做年蒸。年蒸是一件琐碎的事,但也是过年的一种仪式,村民们齐上阵,从发面忙到捏制,从案板忙到灶台,忙里忙外,好不热闹。

村民吴立华今年已经68岁,他在现场忙着和面、揉面,“从十几岁就跟着大人学会了做年蒸。”吴立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发面是做年蒸最重要的部分,从前一天晚上就要开始准备,面粉、酵母、温水按照熟悉的配方进行混合,经过一晚上的发酵,面团像充了气的气球一般,体积膨胀几倍。这时,用手使劲揉匀面团,感受面的均匀和软硬,直到用手可以轻易按出坑来。


除了发面,还要提前准备好馅料。别看是村民自己做的,花样还真不少,肉馅、青菜馅、萝卜丝馅、芝麻糖馅甚至还有特别的糯米饭馅,伴随着阵阵剁馅声,包子馅儿的香味弥漫在屋子的每个角落。

捏包子是一个细巧活,62岁的谢翠珍一大早就和几位老姐妹来到现场,忙着捏包子。“一斤面大概要做12个包子,我们一个人一小时能捏10斤面。”谢翠珍告诉记者,农村的包子虽然不如扬州城里茶社的面点师做的包子那么精细,但是同样要捏出十来道褶,关键是中间的那个鱼嘴,捏得不好上笼一蒸,就会咧嘴“笑”开花。


在现场,谢翠珍还教记者做起了包子,和专业面点师不一样的是,村民的包子皮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将面剂子用手工捏出来的,只见谢翠珍拿来一坨面剂子,用手掌在案板上压一压,再用手捏一捏,一张包子皮就做好了。看似非常简单,但是等记者动手做起来时,着实困难,总是捏不出合适的厚度。

包子捏好,最后一道工序便是蒸。大锅里的水烧开后,先将包子一笼一笼在锅上转几圈,让包子先发一下。然后,再一起放在大锅上面蒸。一次蒸个三四笼,大概15分钟就好了。刚出的包子热气腾腾,十分暄软,劲道十足。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烹饪科技学院233西式烹饪工艺3班的许晨琳和几名同学,也来到现场忙着捏包子。“我们在学校学过捏包子,从来没有想到过年做年蒸会这么热闹。”许晨琳告诉记者,学校已经放寒假,听说在白羊村有做年蒸,她和几名同学就一起报名参加了,“我们00后对年蒸的印象已经很浅了,这样热闹的场面真的很少见。”在现场,同学们还和村民们互相交流起捏包子的技巧,大家都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白羊村在仪征白羊山脚下,虽然白羊山的海拔仅仅只有63.8米,但这是离扬州城区最近的一座实际意义上的山丘。当地政府坚守这片生态宝地,试点种植赤松茸,产品打进了多家知名餐饮企业。村里还搞起了稻田画,从空中看,不同色块的稻田,让乡村显得五彩缤纷,国庆期间,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到这里来拍照。此外,村里的“乡村记忆馆”也特别有创意。里面不仅陈列了各种老式的农具,还开辟了直播带货的专区,实现了“过去与现在交融,乡愁与梦想互动”。如今,白羊山已经荣升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今年已经是我们第二次举办年蒸节。”白羊村党总支书记郭俊告诉记者,“年蒸”是扬州一带的年俗,以前家家户户过年前都要蒸包子。如今,这一热闹的场景越来越少见,特别是在城区。家家户户忙“年蒸”,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年蒸除了讨个吉利外,更多的是感受浓浓的年味。”白羊村的年蒸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到现场感受品尝,“现场做出来的包子都不够吃,我们又多做了不少,多出来的包子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韩秋 顾潇 通讯员 余祥 孙菁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