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王志华表示,一年来,生态环境环评工作围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王志华

一是深化制度改革见成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源头预防的基础性制度,生态环境部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管理规定,强化制度落实。排污许可是固定污染源监管的核心制度,三中全会强调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生态环境部印发《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系统部署16方面任务,修订部令《排污许可管理办法》。环评是源头预防的主体性制度,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生态环境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的通知》,从城市、园区两个层面开展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在重点城市探索环评文件标准化编制、智能化辅助审批,努力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二是服务经济回升向好有担当。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部门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将高水平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支撑,持续加强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动态更新国家、地方、外资层面重大项目“三本台账”,采取专人负责、提前介入、定期调度、加强指导等措施做好保障。2024年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审批引大济岷引水工程、长赣高铁、虎林到长春天然气管道、榆林煤化工项目等重大项目环评文件54个,涉及总投资9800多亿元,指导全国共完成环评审批12.95万个,涉及总投资21.9万亿元,有力支持“两新”“两重”政策落地。

三是严格准入监管守底线。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既重视在战略层面做好支撑和服务,也重视在战术层面把好关,在推动重大规划和项目落地建设的同时,防范根本性、颠覆性、不可逆的生态环境问题。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和区域削减措施落实,全国1700多个煤电、石化、化工等“两高”项目,通过环评“以新带老”“区域削减”,可削减二氧化硫年排放量4.71万吨、氮氧化物6.27万吨、颗粒物2.61万吨、挥发性有机物1.32万吨,实现增产减污,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消除后顾之忧。通过优化选址、选线、严格保护要求,对各级各类法定保护区域累计实施2500多次避让、减缓、修复和补偿措施,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郭宇 责编 冯玲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