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当小红书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做中国菜,想要感受中国年时,全国各地的年味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江苏常州的包子大会热情“开蒸”,镇江恒顺酱醋文化节热闹“开打”,四川遂宁的年猪节、安徽歙县的年猪宴……2025年“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全国主会场活动也即将在苏州拉开帷幕。年味盛宴的背后,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欢庆与团圆,是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各地特色年味盛宴,舌尖上的春节民俗画卷


1月18日、19日,江苏常州,以“我们的春节 世界的非遗”为主题的第九届包子大会“开蒸”。每至临近春节,这热气腾腾的“包子大会”便成了众人翘首以盼的舌尖盛宴。琳琅满目的包子,不仅仅满足了味蕾,更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蒸蒸日上”的殷切祈愿。


这两天同样热闹的还有镇江,第48届恒顺酱醋文化节正式开幕。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恒顺官酱园,人头攒动、酱香扑鼻,吆喝声、寒暄声交织在一起,处处都彰显着忙年的热闹景象。“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过好年”。48年来,恒顺打酱油活动共累计接待300多万市民,打出超3000万公斤的酱醋,这份独特的年味是一代又一代镇江人的过年情怀。

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口号声,锅盖缓缓揭开,刹那间,直径2米的巨型铁锅中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香气四溢,迅速弥漫在整个空间……这是在安徽歙县的许村,一场徽州特色的年猪宴席,在前不久热热闹闹地开席了。猪脚炖冬笋、猪血汤等一道道极具地方特色的“年猪饭”相继上桌,每一道菜都饱含着浓浓的山乡韵味。


1月24日至2月12日,“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全国主会场活动将在苏州举行。这次活动把全国各地的非遗请过来,端出一席流动的非遗盛宴。贴年画、挂灯彩是江南的年味;吃冻梨、剪纸是辽宁的年味;垒旺火、蒸花馍是山西的年味;跨火盆、掷杯是福建的年味;花鼓戏、耍龙灯是湖南的年味;祭灶王、赖汤圆是四川的年味;铺松针、翻梢是云南的年味……

年味入肚,年才踏实


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春节的最大主题。而美食则是撬动人们味蕾让人魂牵梦绕的关键。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是一方风土人情,都是一脉文化传承,都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在四川省遂宁市举行的年猪节暨新春民俗文化季活动,大家可以现场观看杀年猪的传统场景,品尝独具风味的刨汤;黑龙江宝清县的年猪宴活动,在欢快的秧歌和威武的舞龙表演中拉开序幕,现场为市民游客准备了美味的杀猪菜;安徽滁州天长市的龙岗古镇也别有一番年景,村民们精心制作着充满年味的雪饺,这道色白如雪、形似饺子、酥脆可口的特色糕点,承载着当地的传统工艺与过年的美好寓意……

年味入肚,年才过得踏实。无论富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平日即便粗茶淡饭,春节都会拿出最丰盛食物。南方的丰子恺对儿时年味的回忆是年糕,而北方的梁实秋,对过年的记忆则是大锅菜,足见南北方“年味”因饮食差异而有所不同。

对北方人而言,那念念不忘的年味大概是长辈包的饺子。小小的面疙瘩在擀面杖的滚动下乖乖伸展成规则的圆,塞进香气扑鼻的馅儿,经大人手一攥、一松,饱满的饺子便成形了。丢入沸水,在沸腾中几番翻滚,皮变得透亮,咬在嘴里,鲜、热、韧,味觉和口感一齐绽放。

而许多南方人心中亲切的家常味,大抵离不开“米”。在江南小镇长大的人,童年少不了年糕的影子。糯米或粳米在石磨压力下变成奶白色米浆,经一搡一翻,米粉变得透、韧、糯,做好后绵绵软软,一口下去便是人间至味。

人间烟火,淬炼出丰盈的人文底色

当年味在舌尖上流转、沉淀,转化为人们心中那一抹难以忘怀的文化记忆。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让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散发着独特且迷人的魅力。

如今,只需打开手机,浏览各个社交平台,便能看到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生活画卷。有人在记录老丈人做的喷香的酸菜炖骨头;有人拍下年集上琳琅满目的年货、喜笑颜开的商贩、满载而归的百姓;有年轻人带来别开生面的春节祝福;还有老年人向在外的游子们喊话,早点回家过年……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点滴,构成了最美好的人间烟火气。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系主任陈红雨说,春节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最集中表达,体现在各种过年的细节之中。他说:“通过各种春节活动和习俗,中国的春节是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的生动体验,是亲情、友情和乡情的集中培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持续感的源泉。”

无论是小红书上外国人争相学做中国美食,还是各地网友晒出的年味美食,年味在流动游弋中,淬炼出更丰盈的人文底色。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葛小林 胡玉梅/文

(部分图片来源于常州市新北区委宣传统战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