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2023年度川观文学奖“天府文艺讲坛”主题讲座首场活动走进金牛区图书馆,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剑做客金牛,以“行走的无限与文学的边界”为题,与现场读者一同探讨文学与行走的深层联系。
作为从云南昆明走出去的一位杰出军旅作家,徐剑在长达50年的创作生涯、军旅生涯中,出版“导弹系列”“西藏系列”等文学作品30余部近800万字,代表作有《大国长剑》《东方哈达》《大国重器》《经幡》《天晓1921》《西藏妈妈》等。徐剑曾给自己定下“三不写”的规矩,即自己走不到的地方不写、自己没有听说过的故事不写、自己没有看到的地方不写。多年来,他坚持以脚为笔,以笔作剑,一部部诞生于行走的文学作品,用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希望。
“对于作家来说,有两个家园,一个是童年的原乡,一个是行走的疆域。作家的成长,就是在自己的原乡和行走的远方之间去寻找诗意和创作的源泉。一个作家,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在行走中有所发现,这是一种特别的享受。”讲座中,徐剑用数十张自己拍摄的照片,同读者们一同回溯了自己20余次进藏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在行走中的发现、故事、经历与体会。
从格拉丹东的绵延冰川,到柴达木盆地的“上帝之眼”,再到澜沧江源头的姊妹湖畔,跟随一张张照片,徐剑领着读者们一同游历青藏高原,领略独属于雪域高原的人文风情、奇绝景观。每每翻开一页全新的风景,一段段关于行走的发现与故事总能引人入胜,台下的读者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画面中的美好景色。
徐剑提到,历史上不乏行走的大师,如司马迁的行走,是从对河源的质疑开始,他自己也曾抱着同样的疑问,探秘长江、黄河的源头。结合自己的体会,徐剑分享说,人生就是应该走出去,行天下、看天下,“行走会带给人们无尽的感受,也会让你和历史文化古人有灵魂上、精神上的联通。”
在聊到行走与文学的哲学意蕴时,徐剑表示,行走和文学的边界之间不仅有哲学的关系,更有历史的关系,甚至人文的关系。在徐剑看来,文学创作的需要有行走的激发与启迪:“行走会让我们的人生、视野和世界变得无限大,行走的意义就在于扩大了文学的边界。”
谈及自己的行走故事时,徐剑回顾了他在创作《天晓1921》里忍受病痛的创作历程。“写到最艰难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病,腰伤疼痛难忍。后来我就知道了,其实这个疼痛是和内心有关,恍如与为建党牺牲者一起经历一场灵魂的旅程。”
讲座现场,徐剑也鼓励青少年们要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去发现、去感受,“天下的文章远远比书本的文章更大。通过行走,可以让人沉浸在一片地域的历史、人文、地理的氛围中,能起到陶冶心灵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还是对于一个作家的成长,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完善,行走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这次来到成都,我感觉和自己记忆中的这座城市完全不一样了。”徐剑说,在自己数年的进藏旅程中,自己曾多次路过成都,而这一次跟随“川观文学奖”再次来到成都、走进金牛,自己也有了全新的感受,特别是城市里现代生活与市井烟火的交融共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喜欢成都的烟火气,我也希望成都能保持这一种烟火气。这是成都独有的老味道和调性,是印刻在这座城市骨子里的文化之魂,也是这块土地最迷人之处。”(岳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