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报道,华中师大面向本科生开设“逻辑学导论”通识必修课。


这个新闻在网络上很少有媒体转发,目前能够查询到的只有长江新闻的自媒体号及极目新闻在发布。这门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是宋荣教授,选用的教材为宋荣教授主编的《逻辑学导论》(第五版)。


作为一个业余的逻辑学爱好者,听闻这个消息自然是欣喜的。在欣喜之余,不免又有所担忧。

通过网络搜索,华中师范大学的逻辑学导论课程是为了应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挑战而设立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这门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自2024级开始设置为通识必修课。

这个课程设立的目的是“应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挑战”。这种带有强烈目的的课程设计,总是有一种别扭的感觉。

另外,笔者尚未看到宋荣主编的《逻辑学导论》教材,但是根据笔者手头的华东师范大学的《逻辑学导论》教材,里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也对华中师大的逻辑学课程存在疑问。

逻辑学是科教文组织定义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人类思维活动的一门学科。人类的思维活动涵盖了几乎所有领域,不仅仅是为了人工智能这一个领域服务。

关于逻辑学的局限性,参见文章:

在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只要涉及人的思维活动,除了极少数领域,逻辑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把学习仅仅限于一个特定的目的,恐怕是很难训练真正的逻辑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也需要具有逻辑思维。

逻辑学,特别是普通的形式逻辑,说起来并不复杂。在个人看来,形式逻辑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①当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用到的任何一个词汇都需要有清晰、明确的含义——概念的性质。

②除了某些特殊语句外,每一个句子,都必须表达出唯一的、清晰准确的含义,并且对这个句子所表示的含义能够分辨其真伪——命题的性质。

③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逻辑论证的规则。

任何时候,我们说话或写文章,只要能够做到以上三点,基本上就可以保证我们的思维活动是清晰的、符合逻辑思维的。

在此基础上,只要是适用于逻辑思维的任何领域,我们都能够保证自己思维活动符合逻辑学的要求,而不仅仅限于人工智能这一个领域。

在自然科学领域,专业术语(专用名词)大多数都能够被清晰、准确地定义,在社会科学领域,这种定义就很难。

通常,一个人会形成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在思考自然科学问题时满足逻辑思维的要求,而在思考其他问题的时候不满足逻辑思维的要求。特别是,一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面对非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更多一些,如果这个时候,习惯于某种非逻辑思维,就很难保证他在面对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时,不会受到这种非逻辑思维的习惯影响,进而影响到对自然科学领域问题的探讨和分析。

关于非逻辑思维的话题,请参阅文章

上面所述,就是笔者对于华中师范大学把逻辑学导论作为通识必修课所产生的担忧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并不缺少逻辑思维的训练,特别是不缺少数理逻辑的训练。因为我们从小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课程,其中所有的概念、公理、定理,特别是那些证明题,都严格遵循逻辑学的要求。

但是,这些自然科学的课程往往仅仅限于在特定的领域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套路或定式,离开了这些领域就会放弃这种思维,特别是在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逻辑思维,人们往往会放弃逻辑思维。这是我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产生诸多逻辑谬误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探索中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从本文开始,本人将针对上文所说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逻辑思维的话题进行简单讨论。

欢迎大伙参与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