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继续在“内卷”的战斗姿态和“煎熬”的焦虑心态中,向上托举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天花板。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同时,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出口641万辆,同比增长23%。
从数据来看,中国已经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车、三分之二的电动汽车以及70%左右的电池。“世界向东”不再是十年前我们对中国汽车的期待与祝福,而是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产业现实。曾经需要“以市场换技术”的中国汽车,已然拥有了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能力,以及引领世界汽车产业变革的野望。
然而,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向世界展示的,不仅仅是领跑全球的“内卷”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还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竞争力: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布局、行业前沿的核心技术、引领风尚(参数丨图片)的产品设计、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以及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汽车在2025年亟待补齐的短板,不仅是如何突破“内卷”泥潭,更是如何通过“松弛感”新思维,找到平衡短期竞争与长期价值创造的新路径。
“松弛感”这个在2024年火爆的流行词汇,已经快速成为全球年轻人的共鸣:无论是中国年轻人无处不在的“去班味”尝试,还是蜂拥进入中文互联网的“TikTok难民”,都让我们看到,全球年轻人正在用一种更松弛的方式,重塑传统互联网乃至线下生态。他们是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共同成熟的一代人,也是中国汽车改变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变量”。
在我看来,“松弛感”不只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智慧:它可以帮助企业跳出焦虑与竞争的怪圈,找到打破边界、创造新价值的可能。
以营销为例,好的“松弛感营销”是以精品化产品或应用快速黏住目标用户,并通过跨界辐射,以真实的“共鸣感”激发目标用户松弛状态下的复合需求。
2024年,山西文旅迎来了高光时刻。在《黑神话:悟空》上线的同时,早有准备的山西文旅同步启动了“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一系列通关文牒、通关信物、周边文创、主题线路和众多线下活动,确保了山西文旅在网络流量和旅游收入上的“双增长”。如果说,精品游戏带来的破圈效应与文旅产品的组合拳是此次山西文旅营销成功的前提,那么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松弛感营销”,则是其在白热化的行业内卷中成功胜出的关键支点。
这样的“松弛感”公式同样适用于汽车行业。在过去的一百年间,真正的汽车文化从来不是靠“拼明星、卷价格、打嘴仗”来建立的,而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文化认同的持续构建,以及技术与设计的不断突破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要杜绝“内卷式”恶性竞争,摒弃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在变革中挖掘企业独特价值的原因。
过去,我们习惯将商场比作战场。在战争中,胜利是打败、摧毁敌人。我们瞄准同样的市场,紧盯同样的对手,生产相似的产品,采用雷同的策略,在通往“最佳竞争者”的窄道上碰撞,玩一场跌宕起伏的零和游戏。但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言,仅仅着眼于超越竞争对手会导致平庸的表现,企业更应该做的,是寻求创造价值。对于“卷”得水深火热的中国汽车而言,这种价值的创造,恰恰需要从“松弛感”中找到灵感。
一位知名企业家曾说过,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无数个星球。对于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们的企业最应该做的,是以“松弛感”为起点,激发更高效、更具创造力的状态,去探索更长远、更可持续的价值方向,建立一个乃至多个开放、协同、共生的“车星球”。
这不仅是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中国汽车加速实现“产品出海”乃至“文化出海”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