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彩色的落叶给妈妈做裙子,奶奶最喜欢的大衣也找来飞鸟的羽毛去搭配,虽然大人们都偏爱弟弟让我很难受,但我还是想用果实做弟弟喜欢的足球……”近日,在重庆市渝北区中央公园心灵驿站,孩子们利用在公园找到的自然素材创作“全家福”,当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询问用意时,一个孩子回答说。

  “40.1%的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不愿意主动寻求专业帮助,36.8%的家长和21.8%的青少年有较强的抑郁症病耻感,家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日前,团重庆市委联合重庆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妇联组建的调研组,在重庆市万州、黔江、沙坪坝、大足等14个区县调研考察后发现。

  在户外活动中创设家庭成员互相关注、互相理解的场景,通过自然媒介向家长和孩子科普心理健康知识,这是团重庆市委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团重庆市委负责人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重庆共青团组织通过创新家庭教育新方式、丰富学校教育新载体、促进社会服务新格局,在青少年阳光心态培育全过程中当好桥梁纽带,全力整合和发掘资源,让日常参与阳光心态培育活动成为青少年喜欢的生活方式。

  让家庭成为青少年阳光心态的力量源泉

  作为中央公园心灵驿站的主要设计者,团重庆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樊颖杰表示,有别于普通的讲座授课,户外心理健康活动包含了许多结合大自然的专业化心理课程设计,更能激发亲子表达欲,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应对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心理问题、学习心理知识。

  例如,亲子家庭在公园中感受季节的交替和变化,通过类比认识家庭成员的情绪变化和成长变化;在探索自然中引导感受小草的柔弱、石头的坚韧、羽毛的轻盈和石碑的厚重,从而认识到家庭成员各自的特点和责任;在“融入自然”环节,家长陪同孩子用树叶、石头、羽毛等的不同特点描绘期待中的“全家福”,让孩子表达出潜藏在内心的需求,同时引导家长积极回应。

  有别于常规认识,很多在大人印象中听话自律的“好孩子”反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出现负面情绪时,因担心破坏在大人心目中的好形象,不敢也不会去表达负面感受,选择“向内积压”,随着时间推移渐渐产生自卑、社交障碍和抑郁等心理创伤。

  团重庆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负责人林森认为,将温馨的户外环境和愉快的亲子游戏相结合,让孩子放下防备、袒露心声,让父母看到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才能让前端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记者了解到,团重庆市委联合户外营地、文化场馆等机构,提供释放天性、回归自然、增强韧劲的体验场景,发掘并打造了近百个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优质文化资源,2024年已累计开展5000余场心理科普活动,许多家庭在夏令营、合唱班、戏剧社、运动会中持续培育阳光心态。

  团奉节县委结合奉节“诗城”诗词文化,在鹤峰乡劳动实践基地打造“以诗润心”心理科普项目,让青少年在体验诗人的人生经历中实现自我成长;团潼南区委将农耕与心理疗愈结合,让青少年通过播种、耕耘和收获体验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团丰都县委将心理科普融入家庭教育互助会,提升家长的科学教育水平。

  “我们向1.6万余名社会公众开展心理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加特色科普活动的家庭中,超过90%的家长和青少年表示能够客观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并愿意在有需要的时候积极寻求帮助。”林森说。

  让学校成为青少年阳光心态的实践空间

  重庆市万州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拥有包括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等在内的多类学校,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教育辐射作用。万州二中作为重点学校,在青少年阳光心态培育体系建设中探索如何让培养阳光心态的形式“更接地气”。

  万州二中在组织单个家庭开展阳光心态培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该校团委书记赵真贞介绍,学校用好“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革命烈士陵园”等校外教育阵地,定期开展红色主题“大思政课”,宣讲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在思政课上汲取信仰力量。

  该校积极对接团区委12355青少年服务站、区妇幼保健院心理科等资源,协同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向家长宣传12355热线和医院心理门诊等求助渠道,及时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健全家校社协同预警机制,共同预防青少年危机事件发生。

  地处重庆市渝中区的解放西路小学,周边老旧小区多,人口密集。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李一孟介绍,孩子们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其中有的来自条件不太好的单亲家庭,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早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的时候,看到一些孩子经常是垂头丧气来的”。

  李一孟也是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参加团区委组织的“心灵成长社”项目培训后受到启发,在学校组建了社团,并邀请感兴趣和有需要的同学参加。

  “我加入了一些我们学校特有的内容,既保存了项目原本的专业逻辑,又让活动和学生特点更契合,8次活动过后,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有很明显的好的转化,学生自己也反馈不知不觉中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批评变少了,更自信了。” 李一孟说,社团活动中的绘画、手偶等媒介可以很好地呈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展示这些媒介来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心理问题效果很好,家长很容易接受并配合学校工作努力调整。

  团渝中区委副书记陈荟宇表示,为了全链条培养青少年阳光心态,团区委持续深化以绘画涂鸦、心理游戏、舞台戏剧等表达性艺术活动为主题的“心灵成长社”心理健康社团建设,联合区教委从拓展社团阵地、组建社团专业骨干、升级课程体系、重点个案帮扶、完善过程管理等5个方面确保社团高质量开展。

  重庆市委党校副教授、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家唐溢表示,“治未病”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心灵成长社”把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融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中,助力构建心理保护机制。

  目前,团重庆市委已在1580余个校内外阵地组建了“心灵成长社”,常态化引导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启培育阳光心态的生动实践。

  让社会成为守护青少年阳光心态的坚固防线

  “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即使少部分孩子的家长注意到了这一点,仅靠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也难以有效疏导。”巴南区检察院检察二部副主任惠蕾告诉记者,在办理未成年人被侵害的案件中,大家更多的是关注施暴方被处罚的情况,却往往忽视了被侵害人的心理创伤,这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和专业兜底帮助。

  巴南区检察院与团巴南区委联合打造“花儿与阳光”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依托专业心理社会组织,打造“检察官+心理咨询师+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深入交心谈心、组织排练话剧、长期跟踪帮扶等方式,帮助210名涉案未成年人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顺利回归校园。

  为了有效教育、感化、挽救涉案未成年人,团重庆市委培育专业的“心理疏导+行为矫正”青年社会组织。重庆市青春导航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之一,该中心负责人成虹霓表示,在帮扶项目实施前,中心会开展此类青少年心理评估,并针对性地制定“团体辅导+个体咨询+跟踪帮扶”实施计划。3年来,该中心已服务重庆市各区县专门教育学校学生909人次,帮助近百名学生顺利回归社会并开展跟踪帮扶。

  除了社会组织,对于需要心理治疗的青少年,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积极对接拥有心理治疗资源的医疗机构,构建绿色就诊通道,并梳理全市心理治疗机构,青少年只要拨打12355热线,就可以了解身边最近的医疗机构信息。

  江北区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一位医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转过来的学生中,如果症状较轻,或经过治疗已不需要住院,他们会向学生宣传12355热线及团委指导的专业机构,形成治疗和咨询疏导的合力,促进学生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12355热线是团中央权益部设立的专门面向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权益维护服务的热线电话。重庆市内电话任意时间免区号拨打12355,即可获取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公益线上咨询服务,对需转至12355青少年服务台线下面询的需求,平台将为咨询者进行登记预约安排面询。

  今年1月1日起,重庆共青团12355热线从原来的3条扩展至6条,全力提升接通率、缩短等待时长,方便青少年一拨就通。

  “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家校社三方同向发力。共青团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当好有关政府部门和专业社会组织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纽带,整合资源和力量,共同培育青少年阳光心态,让乐观、积极、健康伴随青少年一路成长。”团重庆市委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负责人说。

  去年12月底,团重庆市委开始筹建万州、涪陵、沙坪坝、大足4个12355区域中心站,进一步连接和汇聚心理健康服务优质资源,在畅通家庭、学校、社会服务链条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协调和资源共享,高质量引导青少年涵养品德、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