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宋1060年)《新唐书·陈京传》:褒孙伯宣;
②(明1408年)《永乐大典·江州志·义门碑》:(灌)生伯宣;
③(明1408年)《永乐大典·江州图经·陈崇传》:七世同居;
④(元1345年)《宋史·陈京传》:灌孙伯宣;
⑤(明1527年)《九江府志·义门记》:壦(灌)其孙伯宣;
⑥(明1527年)《九江府志·陈伯宣传》:陈瓘(灌)之子、六世孙崇。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陈京传》
褒孙伯宣
(宋)邓名世撰[宋]邓椿年编《古今姓氏书辨证》40卷【清道光二十四年金山钱氏刻守山阁丛书本】
京字庆复,秘书监,有《传》。京以从子襃继,生灌,封高安丞。灌生伯宣、伯党。
注:主要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宋)陈宓撰《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23卷拾遗1卷【清钞本】
跋江州陳氏家牒
陈氏无二祖,伯宣生于闽,安知非吾宗所自出也?义利办则闺门无间言,训戒具而子弟有常守,故能千人如一人,千岁如一日。呜呼!道与教不可不修也如此。希侨自九江来访,手《家牒》一编,㑭书其后,敢不仰遵芳范,归示吾宗,且与子弟学焉。
陈宓(1171—123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字师复,号复斋。兴化军莆田县白湖(今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阔口村)人。左相陈俊卿四子,陈定弟。朱熹门人。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
(宋)周必大撰《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周益公文集)杂著述卷第七【清道光二十八年瀛塘别墅刻本】
杂著述卷第七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一百六十九 邑后学欧阳棨介卿重刊
《泛舟游山录(庐山后录)》三起乾道丁亥十月止是年十二月
乾道丁亥(1167年)十月
辛酉,入西门,日已暮,闻新成都漕郑少嘉察院相待移时,畱书而去。昔白乐天记匡卢奇秀甲天下,诚非虚语。陈氏山记北起江州,尽圆通,乃转山南起康王观,迄于吴章岭,其序如此。予今自南而北,与之相反,故问津多悮。然记中指名奇特处,十得六七,其余当路者游,迂曲者略,异时再以旬日穷探极览,可使无遗蕴矣。初,南唐元宗【昇元元年(937年)】赐田给诸岩庵,故所至有产业。中经李成焚荡【建炎二年(1128年)】,十存一二,又税重租薄,僧道往往逃移,寺观日以摧毁。近虽稍修复,而废绝为多,惟旧屋则气象终可爱。舟中赋四韵云:南北周庐阜,东西徧九华。宴安无酖毒,痼疾有烟霞。淡泊村村酒,甘芳院院茶。驰驱君莫厌,此出胜居家。
(宋)周必大撰《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周益公文集)卷四十六平园续稿六【清道光二十八年瀛塘别墅刻本】
跋德化县陳氏义门碑
胡周父史笔文华,著声三朝,《义门碑》甚有古风。中经兵火,得贤宰吕仁甫表而出之,又可传远。予恐石本颇艰,为刻板付陈氏裔孙兼善,使携以归,凡族人皆当遗之一本。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尚其勉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予亦庶几焉。铭以「居官」为「若官」,疑为来碑误。绍熙五年(1194年)十七日。
(宋)周必大撰《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周益公文集)卷四十三平园续稿三【清道光二十八年瀛塘别墅刻本】
平园续稾卷第三 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四十三
古律诗六十八首 邑后学欧阳棨介卿重刋
诗起嘉泰辛酉(1201年),止嘉泰甲子(1204年)。
寄题安福朱景源景云所居二首
四始昭垂棠棣诗,九江屹立义门碑。
请君更学张公艺,忍字常为一字师。
右义聚堂。顷予刻江州陈氏义门碑遗其裔孙,今以奉送,请广其传。
友悌人知天亦知,风雷会变箨龙儿。
从今直节亭前後,枝茂宗生竹也慈。
右直节亭。唐王勃《慈竹赋》云:宗生枝茂,天长地久。万柢争盘,千株竞纠。如母子之鈎带,似闺门之悌友。又乔琳赋云:九族睦叙,孝友威仪,是竹必滋。五服相残,骨肉携离,是竹必衰。苟自家而刑国,亦触类而增思。并录以遗朱氏。
(宋)林之奇撰《拙斋文集》【清影宋钞本】
南唐江州陈氏,七代同居,族人数百口,每食,铺广席,以次就坐。有蓄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余犬为之不食。徐常侍铉与其弟锴最相友睦,常共用墨一丸。弟马未归,兄马不肯茹草;兄马出,弟马亦如之。此其为义食之感,其气所蒸孚,化所流溢,虽犬马异类,其旁通速肖至于如此。回视大乘爱同之合食,其相去盖天渊矣。余愿以是为君家爱义之说乎。修年曰:善。遂录是言,以为是堂之记。
相关:(宋)齐硕修、陈耆卿纂(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七风土门二
(嘉靖)九江府志16卷,(明)何棐修(明)李汛纂,明嘉靖六年刻本
陈伯宣,宜都王陈叔明之后,陈瓘之子。 生于闽之仙游 ,隠居庐山,注司马迁《史记》,徴诏不起,就领著作郎。其孙旺遂占籍徳安太平乡。六世孙崇为江州长吏,治家有法,累世同居。至南唐大顺间,孙衮为司户参军,试大常寺奉礼郎,后表立义门以旌之。
家范总部纪事二【雍正六年(1728年)】
《陈兢传》:兢,江州德安人,陈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孙兼,唐右补阙。兼生京,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嗣,褒至盐官令。褒生灌,高安丞。灌生伯宣,避难泉州,与马总善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后游庐山,因居德安,尝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顺初卒。
(清)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孝义传》:陈竞(兢),陈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孙兼,唐右补阙。兼生京,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裦为嗣。裦至盐官令。裦生灌,高安丞。灌生伯宣。伯宣即竞(兢)之高祖也。叙陈氏义门,当自伯宣始。今自灌以上一一胪列,似家乘,非国史矣。
《宋史·陈兢传》:陈兢(竞),江州德安人,陈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孙兼,唐右补阙。兼生京,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裦)为嗣。褒(裦)至盐官令。褒(裦)生灌,高安丞。灌孙(生)伯宣。
钱大昕(1728年-1804年),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望仙桥河东宅(今属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
(清)陈鱣撰《续唐书》【清道光四年士乡堂刻本】
陈衮,江州德安人,元和中给事中京之后也。十世同居,长幼七百人,不置奴婢,日会食堂上,男女异席,未冠笄者别为一席。畜犬百余,其以一器贮食饲之,一犬不至,则群犬皆不食。筑书楼,延四方学者,乡邻化其德,狱讼为之衰息。有彭李者,世为其佣,父久丧明,常闻衮子弟言,舜至孝,舐瞽瞍目复明。李归效之,不数日,父目开朗。其感人有如此。昇元初,州以闻,元宗诏复徭役,表门闾。同时见旌者尚数家,皆五世同居云。
述曰:昔范蔚宗作后汉书,有逸民傅虚白诸人,其殆古逸民之流欤?彼葢有慨于国之将亡,而绝人逃世,其意何尝忘天下哉!陈衮为京之后,马、陆二书及徐铉集皆作陈褒。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之,京继从子褒为后,褒仕盐官令,生灌,灌生伯宣、伯党,伯宣生旺,旺生机。伯党先元史,元史生徽。然则褒固京子,京为元和中人,褒令盐官,当在穆宗、敬宗时,非南唐也。《宋史·孝义传》:陈竞,德安人,陈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孙兼生京,无子,以从子褒为嗣。褒至盐官令。褒生灌,灌生伯宣。伯宣子崇,为江州长史,僖宗时诏旌其门,南唐又为之立义门。崇子衮,江州司户云云。然则是衮非褒矣。崇既为京之后,不应取远祖之名以名其子,或因褒衮二字形近而致误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