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珣创作的一幅行书书法作品。全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共5行47字,纸本墨书,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是王珣写给亲友伯远(王穆)的一封书信,内容表达了王珣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身的境遇与感慨。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一说350年-401年),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他是东晋时期的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王珣自幼受家族书法氛围熏陶,工书法,尤善行书,其家三世以能书闻名。他的书法笔致清秀,潇洒古澹,结体宽博,意态飘逸,被明人董其昌称为“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伯远帖》中的起笔多顺锋直入,线条中间多按笔,收笔则提按结合,既体现了楷书用笔的严谨性,又带有隶书的韵味。
笔画转折处大多方正刚劲,行笔遒劲有力,停顿自然,富有节奏感。如“逺”、“从”、“逰”等字的捺画,起笔坚定直入,顿挫明显,点画流动,笔迹清晰,富有弹性。
《伯远帖》的结体开张、疏密有致,字形开张,左右拉开,有意识形成或相背或相向的结体,并增加左右间的呼应关系,顾盼照应,使留白处与左右两部分形成强烈对比。
每一个字都尽其自然,意态无穷,通过巧妙的穿插、避让、呼应等手法,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感。
《伯远帖》的章法自然流畅,气韵生动。全篇的布局既紧凑又疏朗,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行与行之间的排列也富有变化。这种章法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作品既有内在的统一性,又有外在的变化性。
《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展现了晋人特有的韵味和审美追求。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篇章。
《伯远帖》在笔法、结体、章法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行书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东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伯远帖》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被誉为稀世瑰宝。乾隆帝曾将这三帖藏于养心殿,现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作为东晋时期行书艺术的代表作,标志着行书艺术的成熟与发展,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欣赏《伯远帖》,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珣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书法笔致清秀,潇洒古澹,结体宽博,意态飘逸,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着他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在《伯远帖》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王珣高超的书法技艺,更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这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幅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佳作。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晋人特有的韵味和审美追求。欣赏《伯远帖》,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还能感受到那份来自东晋时期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
穿越千年,一纸行书,尽显东晋风韵。王珣笔下《伯远帖》,如行云流水,遒劲有力,每一划都蕴含着无尽的风骨与情怀。
赏此帖,如沐春风,又似临秋风萧瑟,笔意之间,呼呼生风,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书者的心跳。那流畅的线条,那疏密有致的布局,无不彰显着晋人独有的洒脱与不羁。
《伯远帖》,不仅是书法的瑰宝,更是情感的载体。它承载着王珣对友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对时代的印记。赏此帖,如同与王珣共叙旧情,共话桑麻。
快来一同领略《伯远帖》的魅力吧!让这呼呼生风的笔意,带你穿越千年时光,感受那份来自东晋的洒脱与风骨。
单字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