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点了,还在看一篇哭一遍,像是一场时空旅行,那些年替李华写的信,今天终于有回音了。”——某小红书网友。

虽然Tiktok刚刚给用户推送了关闭信息,但从目前消息来看,Tiktok大概率最多关几天???


会有更多“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吗?

大叔不知道。

但“Tiktok难民”们,在小红书上,纷纷给一个叫李华(lihua)的中国人回信,把网友都整哭了……

谁是李华?

Ta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出现在无数份初高中英语试卷作文题里的“人物”。

李华又几乎代表每一个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因为我们都以“lihua”的身份,给一位在国外的朋友,写过无数份“英文信”。


大叔看到,很多网友在小红书翻出来自己的试卷:



当年,写这些“信”就是为了考试,根本收不到回信,大家的心态可能是抵触的。

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学好英语呢?

万万没想到,2025年1月13日这周,“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那些10年前、20年前,以“李华”名义写出去的无数封“英文信”,竟然有老外回信了。

回信的就是来自“Tiktok难民”们。


为什么会“Tiktok难民”突然发现这件事呢?

原因是一位中国博主,在tiktok上提到了这段经历,收到了国外网友的关注。


也包括不少“tiktok难民”,于是他们开始在小红书回信,甚至还有老外“生气”,为什么自己没有收到来自“李华”的信?


截至目前,在小红书上,#李华 和#lihua 两个话题的浏览量分别是:3200+万+和37+万。


(请往下看时,最好先找到纸巾)

一位“tiktok难民”在看到一些“lihua”的信后,说自己哭了,她很抱歉,过去这么久才回这些信。

上面提到那位“生气”的“tiktok难民”说,如果她收到了lihua的信,这份信一定是最暖心、感人、美丽的。

‍‍

在她的留言区,就收到了好几份来自lihua的信。


10年前,写那份信的lihua,不仅收到了回信。Lihua又回了信。

还有一位“tiktok难民”回信:

“你完成了你所有的梦想吗?你还在练习英语吗?我们都老了,但不管身在何处,开心最重要。”

‍‍‍‍

最近几天,tiktok难民以各种方式在小红书给李华写信:



看到这些老外的回信,中国网友破防了……

网友1说:

“我是一个80后,我很高兴能在30年后收到你的回信,我们是真朋友了。”


网友2说:

“谢谢你的回信。虽然我那时写无数封英文信甚至到烦躁,但你的心让我感受到当时的信都是有意义的,很感动”。


网友3:“是的,整整20年,我就是那个曾经写信给你的许多李华中的一个”

网友4:“你们怎么才来?我的孩子都开始在以李华写信了”

网友5:“我也哭了,人类太需要这样的纯粹的爱了。”


网友6:“李华的信”真的会触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想起那些年的自己,那时候我们学习英语,没有英语环境,学了多少年英语,用蹩脚的英文写了多少封信。


网友8:

“长大以后我以为已经忘了曾经作为李华的那些过往……那时候我不明白那有什么用,我只是普通城市的普通小女孩,我认为我不会出国,我所在的城市也几乎没有外国人,我只是简单的把它们当成学习任务,一个能使我考上大学的途径……十年后我长大了,却意外的收到了我的回信,每一篇回信都让我热泪盈眶,我想我得到了答案,这就是作为李华学习英文的意义……你的,李华。”


网友9:“好多年了,我们常常以李华的名义给你们写信我们没有期待过收到回信,甚至因为这封信是写在英语考试试卷答题卡上的,而感到厌烦,但当我们高中毕业,终于不用再以李华的名义写信……不曾期待过的回信在如今收到了,还是好多好多的回信……明明是开心的事,眼泪却流下来了”


网友10:“每个中国人都接受义务教育,学习英语,即使我们可能学得并不好(考试的时候因为语法错误要被扣分),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向你们写信的李华。谢谢你的回信,并不晚,很高兴我们终于看到了彼此。”


网友11表示:“自己被美国朋友整破防了……在没有得到你们的回信之前,我们作为李华是是为了作文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在得到你们回信后我们写的每一封信都有意义了,它不再是作文……”


网友12贴了一张哈利波特的照片:今天的李华。(网友13补:我终于懂了哈利的快乐)


网友13和14还分别写了两首诗:

“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归”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网友15:

“学生时代的故事在此刻真正被写上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The story of student life has truly come toa perfect ending at this moment”


网友16:“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


“tiktiok难民”看到这些回信,也哭了:


他们还安慰中国网友,抱歉,这么久才给你回信……


更多回信,欢迎你自行去小红书搜索,大叔昨天到今天已经用掉了一大包纸巾了……

最后,针对“tiktok难民”这件事,我还是从公关传播角度,谈3点感受。

1、“tiktok难民”不可能是策划的。

如果你是品牌公关从业者,你本周一直有个疑问:

这波泼天的流量,到底是不是小红书主动策划的?

大叔的答案:不是。

因为此事面临的政治风险太大了,具体不展开了。

作为甲方,如果没有明确的国际化战略,是不可能主动做这个事。你看到疑似“快手要去抢tiktok用户”的内部截屏,都是后来跟风。

大叔说的是:首先,有无想到。其次,敢不敢做。很抱歉,我个人认为,小红书都没有。

2、KOL才是传播的关键点。

到底是谁策划了这场“tiktok难民移民”呢?

是一位在tiktok拥有40万粉丝的博主“whattheish”。


在本周一,她发了一条短视频,向大家说:“我终于知道,如果tiktok被封,我们能去那里了,那就是中国的另一个app,叫小红书……”


截至目前,这条短视频的浏览量470万,评论1.7万条。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实际上,她“说错了”,可能抖音和快手更像中国版tiktok……但就是这样一条短视频,开始发起“tiktok难民移民”向小红书“移民”的行动,才有了这么魔幻的一周!

当然,小红书注册不用强制绑定中国手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被动操作”。

上文还提到另一个KOL,就是那个首先向老外们介绍“lihua”的中国博主,也是因为她在内容在tiktok爆了,所以,才引发了这次的集体回信。

两次重要“转折”均来自博主(KOL),这就是去中心化传播特点的最大体现,也是自媒体存在的价值。

我记得,美国大选时,有一位中国记者发了一个vlog,说现场无论是座位还是待遇,美国的传统媒体都不如美国的TikTok网红。

3、内容比媒介更重要。

从黑神话悟空,到李子柒,再到“tiktok难民移民小红书”,大叔看到,不少同行点评了,中国外宣在龙年喜获三个大礼包。

但需要意识到一点,即:三个爆款,全是来自民间的内容和载体,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官方媒体在主导和策划的。

这说明什么呢?内容永远比媒介(媒体)重要,因为有且只有内容,可以穿透一切媒介!

越来自民间的,越能与大众共情的(比如英语考试),越能引发集体仪式感参与的(比如写信),越有传播力。从这个角度看,大叔那本《刷屏》的旧书,说不定还能再翻翻。

最后,稍微泼点冷水。

大叔个人认为,给李华回信,可能是中美网友在小红书共同度过最后一个“蜜月”,后面怎么办呢?

这时候可能需要高人了,传播需要偶然性引爆,但危机公关最怕的就是偶然性。

最后的最后,你有什么高见?欢迎聊聊。

年度复盘:

更多点评


对话高手:

大叔内推:

诚邀你将本公众号添加“星标”~不加星标会收不到更新提示,在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添加星标”!

不用打赏,您帮点“在看”“点赞”就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