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我们就进入到腊月底了,而在明日就要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在古人看来,寒露也是有大小之分,在小寒的时候,天气虽然冷了,但却不是最冷的时候,而到了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
大寒往往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正所谓“大寒小寒,滴水成冰”,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寒冷程度。
在这冰天雪地的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天寒地冻、银装素裹的景象,北方千里冰封,南方湿冷入骨,河流封冻,大地仿佛被大自然按下了暂停键,一切都在严寒中归于宁静。
那大寒节气到了,当天是晴天好,还是下雨雪好?老话说“不怕大寒雪,就怕大寒晴”又是什么意思呢?
“不怕大寒雪,就怕大寒晴”这句老祖宗传下来的谚语,它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人们不担忧大寒时节雪花纷飞,却对大寒当天是晴天有所顾虑。
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气象智慧与农事经验。大寒期间,本就该是寒冷且多雪的气候特征,适量的降雪对于来年的农业生产有着诸多益处。正如古谚语所说“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就说明了大寒偏寒冷才好,特别是大寒下雪是好兆头。
因为冬季下雪就像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既能保持土壤温度,防止农作物根系受冻,又能在融化时为土壤补充水分,还能冻死害虫及虫卵,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
而大寒晴天却打破了这种常规预期,可能预示着一些不利情况,老祖宗留下的谚语,便是对这些预兆的生动总结。
(1)大寒一夜星,寡妇别家眠。
此谚语看似有些夸张,实则寓意深刻。如果大寒夜晚繁星点点,说明当天是大晴天,就连晚上也是天空晴朗无云。在过去,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可能持续干旱少雨。
农业生产严重依赖雨水,长期干旱会导致庄稼欠收。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粮食收成关乎一家人的生计。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可能因灾荒失去主要劳动力,致使寡妇被迫改嫁或另谋出路,反映出晴天干旱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
(2)大寒是晴天,谷米贵如金。
这句农谚则直接点明了大寒晴天与粮食价格的关系。大寒晴天意味着天气异常,后续降水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从而粮食产量减少,市场上的谷米供应短缺,价格自然就会飞涨。在物资匮乏的古代,谷米价格飙升会让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
(3)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这句从节气的连贯性上阐述了大寒无雪的后果。小寒、大寒作为冬季的重要节气,本应是降雪的时节。
如果这两个节气都没有降雪,说明冬季降水严重不足。土壤水分储备少,到了夏季小暑大暑时,气温高,水分蒸发快,田地就会因缺水而干裂,农作物难以存活,严重威胁农业收成。
(4)大寒猪屯湿,春分谷芽烂。
这句农谚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寒天气与后续农事的关联。正常情况下,大寒天气寒冷干燥,如果猪圈潮湿,说明气候反常。
这种反常气候可能会延续到春季,导致春分时节气温不稳定,雨水过多,不利于谷种发芽,甚至会使谷芽因水分过多而腐烂,影响播种和全年的农业生产计划。
(5)大寒见三白,谷米烂陈仓。
与前面几句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三白”指的是多次降雪,意即大寒节气若多次降雪,预示着来年粮食大丰收,仓库里的谷物都多得快要溢出来。这体现了人们对大寒降雪能带来丰收的美好期许,也反映出雪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谚语,是他们历经数代,观察自然与农事关系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虽然我们有了更精准的气象预报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但这些谚语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让我们对自然心生敬畏,铭记先辈们传承下来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