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王继亮
南通寺街年味十足。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青瓦灰墙,雕梁画栋,透着古色古香;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作为江苏南通的城市根脉所在,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拥有9个市级以上文保单位、18处历史建筑,眼下正在书写古街新变的故事。2024年,南通市崇川区启动“点亮寺西”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打开街区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格局,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迎着冬日暖阳,记者走进寺街,实地感受这里的历史感与新气象。
一家文创店内,6年级小学生刘轩正在挑选印着寺街特有记忆的明信片。店主秦诗琦自幼对南通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店内摆放的明信片、冰箱贴、书签、香卡、杯贴等各色文创,都出自她的创意。“元旦前得知寺街对外招租,我便盘下了这间39平米的店面,前3个月还免租。”她说。
李秀秀设计制作的蓝印花布作品。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我们是新开业,蓝印花布手机壳、单肩包、围巾、香囊、笔记本外套比较抢手。”经营非遗蓝染概念店的李秀秀忙着设计图纸,不时抬头招呼着顾客。
苏州游客李如意对一款蓝印花围巾爱不释手,几番比较之后以120元的价格买下。付完款并不着急走,转身又和店主聊起蓝印花布的历史。遇到懂行的“同好”,李秀秀开心地交流。
韩先慧展示一本介绍寺街西南营的书籍。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斜对面,“书肆”店主韩先慧正在整理新到的书籍。南通市民张志华已是第二次光顾,依然对店名表示不解。韩先慧将几本古籍仔细插进书架,耐心解释:“书肆最早出现在汉代,就相当于现在的书店,取这个店名正符合古街的气质。”
50岁的韩先慧是哈尔滨人,此前一直在北京开书店。两年前的一次旅游经历,让他感受到“南通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得知南通寺街复活的消息,他便果断来这里开了新店,“对古街原样保护利用,为南通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也是我选择来此创业的底气。”
许大建正在调配包子馅料。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老地标”变身“新网红”,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沿着古街一路走,一路逛,要是累了,可以到街角的“咖魁”点一杯中式咖啡小憩,也可以就地找寻地方美食来品尝。做了40年寺街小吃的许大建说,他家小吃店每天有300多人光临,不少都是老街坊邻居。
古街进行保护性开发,原住居民怎么办?
南通寺街西南营保护利用工作专班负责人陆春新告诉记者,崇川区政府2017年启动寺街、西南营住户自愿腾迁疏解工作。秉持自愿原则,现已累计完成三批九次共2253户腾迁,其中核心保护范围内1988户,腾迁率超8成。“不愿意搬迁的,由政府负责统一修缮,继续在原址居住。”他说。
徐芹在老街宅院内看书。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古街旁边修缮一新的民居小院已陆续挂上红灯笼。年届古稀的徐芹坐在自家明清风格的宅院内,悠闲地喝茶、看书,身后是一棵300多年的黄杨树,“这棵树和院子差不多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