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月18日电 题:小行囊里的大时代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王学涛

  在深圳开往太原的K238次列车上,罗先龙穿着一件蓝色卫衣,悠闲地靠窗坐着翻看手机。明媚的阳光斜射进车厢里,让他看上去更加轻松。

  14日,2025年春运正式启幕。这温馨的一幕,成为千千万万中国人春节返乡路上的共同写照。


1月17日,乘客带着行李在太原南站候车。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62岁的罗先龙在广州一家保洁公司开扫地机。他在这条自南向北的“务工人员专列”上已往返多年。过去,他每年春节回家都要带不少东西,给孩子买的新衣服、孝敬父母的土特产……大包小包一大堆。

  这几年,罗先龙回山西霍州过年只拎一个行李箱。“家里什么都能买到,物价也便宜。”罗先龙说。

  从最初见诸报端至今,中国春运已走过70年。在这场大规模的归途中,人们的行囊是一个特殊符号,里面装的不只是物品,更是对家人的牵挂。

  观察行囊之变,就是阅读中国的时代发展。

  罗先龙的行囊变小,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小城市商业和农村市场得到大幅提升,昔日的稀缺商品如今早已习以为常。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15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倍多。其中,2023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比2012年增长约129%。与之相应的是,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3年的39218元。

  山西大学教授邢媛说,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们收入增加,物资供应更加充分,这反映到了春运行囊的变化上。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1年1月25日,在太原火车站,来自安徽的小女孩钟媛媛和父母一起回家(新华社记者燕雁摄);下图为:2025年1月18日,在太原南站,旅客踏上回家路(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摄)。新华社发

  翻开10年前的春运照片,再走进今天的高铁站,会发现曾经那些身背超大帆布包、拖着编织袋、手提大包小包的身影已非常少见,令人不得不感叹中国变化之大。

  这背后,迅速兴起的快递业务功不可没。几天前,在太行山深处修挂壁公路的王立君,踏上从山西回河北定州的返乡路,没从当地买任何物品。“该买的年货,陆陆续续都从网上买了,还需要什么,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行。”他说,以前回家过年是个体力活,现在一身轻松。

  国家邮政局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达到1745亿件,网购用户规模逾9亿人,快递包裹业务量自2014年起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各地的年货,也通过快递被摆上全国人民的春节餐桌。中通快递山西省霍州市网点负责人张亮亮说,年前每天要发送6000单以上,80%是当地的霍州年馍。

  中通快递集团副总裁郑超表示,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和基层收发包裹便捷性的不断提升,线上购买年货已成新趋势。从后台业务数据看,今年“年货节”期间的日均快递包裹量超过了去年“双11”,越来越多人选择春节回家“轻装上阵”。

  中国春运被称为“全球最大规模人口迁徙”,如今似乎称其为“旅行”更名副其实。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中国高铁网四通八达,交通运力大幅跃升,出行频次的增加让人们更容易轻装简行。


拼版照片。左图为:2013年1月30日,来自内蒙古包头的徐长青在太原站候车,他买了五箱山西老陈醋带回家(新华社记者燕雁摄);右图为:2025年1月18日,在太原南站,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双肩包轻松返乡(新华社记者王学涛 摄)。新华社发

  57岁的煤矿工人倪强喜现在非常享受高铁带来的舒适便利。“以前过年最怕坐火车,因为工作不稳定,回家要把被褥衣物、锅碗瓢盆都带走,像逃荒似的,常常带着这些东西在人挤人的车厢里站一路。”他说,现在自己每月收入从四五千元涨到一万元以上,从手机上订票,高铁又快又干净,能安稳坐着看看路上的风景。

  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中国如今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

  网购年货、电子支付、预约购票、高铁出行……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和人们收入不断增加,中国人春运返乡的行囊变得越来越小,脚步越来越轻。春运期间,中国高铁站候车大厅就像个大舞台,各种年俗表演、迎新活动不断推出,让旅客们带着欢声笑语踏上归家的列车。

  “不同年代的行囊是一个个印记,勾连起时代发展,记录着家国变化。”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志超说,“这就是浓缩在小行囊里的大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