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草书,我们习惯临习王羲之《十七帖》,或者孙过庭《书谱》,实际上,这些法帖的内容笼统,笔法深厚,当代学者基础差,许多精微的内层变化,无法分析透彻,不适合“小白们”临摹。


当然上述问题,明朝的学者就已发现,为了帮助世人学书,领悟正统“草法”,收藏家范文明,耗时40年,搜集前人法帖,挑选最精湛、最具代表的字体,集成一本“草书大全”——《历代集古草诀辨疑》。


此帖与《书谱》不同,《书谱》之类的作品,没有详细的书法区分,只是依据特定词句、书论,直接写出或集成,没有精细划分,学者临摹时,随着字体形态,一点点“照猫画虎”。


若是临习不当,极易产生飞浮、庸俗之病,或者全部学完,仍是一无所获,而这幅《历代集古草诀辨疑》,根据字体的偏旁部首区分,选出不同名家草字。

卷中囊括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孙过庭、黄庭坚、祝允明,共计近20位名家真迹,每个草字旁边,还有小楷备注和出处,辅助理解。


譬如“土字旁”,包含王献之、王羲之、怀素和孙过庭等人的草字,首先看王羲之的“地、增、城、堪”等字,笔画连绵飘逸,势态端庄稳健,开合、动荡的变化比较平滑,风貌遒和儒雅。


而王献之的“地、增”等字,虽然线条的姿态,与王羲之相仿,圆融婉转、骏健灵动,但是体势偏为舒展、外拓,构势险绝,就像“增”字,中间布白十分开阔,极具艺术妙趣。


怀素和孙过庭的字迹,更显舒畅放达,他们继承“二王”风貌,笔画俊逸,气力沉着凝练,乍一看与前人无差,呈现儒雅之风,实际上,笔势流向洒脱,相比晋人,更多几分率性、烂漫的自然气象。


时常临摹此作,一方面能切实领会,通过简易偏旁,了解草书构造,解决识读难题,另一方面,学到纯正、系统的“草法”,感受不同名家风格,更进一步提升艺术性,若能尽数学会,日后观摩历代草书,基本不是问题。


总的来说,此帖是“一箭双雕”之作,足以改写整个书法史,可惜原稿失传,最精善的拓本,不慎传入美国,现藏哈佛大学的汉和图书馆,字迹完整,线条清晰,细节处理也能观察,与真迹相差无几。


经多方努力,而今我们对《历代集古草诀辨疑》,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全都一览无余,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