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行书时,绕不过去的名家就是王羲之,他的作品代表着魏晋笔法的“正脉”。一般来讲,其行书法帖主要是《兰亭序》《圣教序》和那些书信手札。但是,这些作品各有劣势,临摹起来需要格外注意。
先说《兰亭序》,它真伪难辨,文、书均存在争议。纵然是真,那也是王羲之酒后信手写就的“偶得之作”,即兴性和情感性压倒了笔墨,因此笔法丰富多变,初学者很难领悟透彻,学起来无疑是“囫囵吞枣”。
《圣教序》集字于唐代初期,此时行书写碑技法尚不完善,此碑虽然取自于羲之真迹,但在行文布局、谋篇安排上缺乏艺术性,字与字的呼应俯仰、穿插避让几乎没有生动性。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练《圣教序》的人虽然多,但通过它学到结字、章法技巧并能有所成就者寥寥无几。
至于那些书信手札,也存在用笔的情感性过强以及字数太少的弊端,难以作为“日课”长久练习。其实,王羲之有一部作品完美克服了以上诸多弊病,递藏有序,临摹者众多,可惜风头被《圣教序》所压,它就是被誉为“集王字第一书”的《行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件作品的完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唐大和六年(832年),文宗李昂敕令集王羲之书,将此经镌刻上石立于长安兴唐寺,经过唐太宗、李邕、苏灵芝的推动,此时行书入碑技术已然成熟。集帖者得到了皇家支持,能从宫内所藏真迹选字,并参考《圣教序》《半截碑》等,进行重新整编。
这部经文经过玄奘法师的修订,内容更加详实,全卷超过近6000字,完完整整、一字不缺,初拓本展开足有8米长,这也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字数最多的一件,相当于近20部《兰亭序》、3部《圣教序》,不重复的字基本涵盖日常所用,堪称羲之行书的“大百科”了。
由于是初拓本,此作笔画遒劲、字口清晰,没有漫漶、缺损的情况,也没有拓刻过多导致的笔画纤细孱弱,古意盎然。王羲之用笔的精髓之处如落笔后的虚尖、衄挫、一搨直下和绞转连带,都纤毫毕现,笔路清晰自然,拓工细腻精到,字与字笔断意连,气息贯通。
明代陈继儒就称赞此作:“文皇《圣教序》千余言,怀仁集右军书未免凑合。若此卷梵字无多,不必假借,其为逸少真迹无疑矣!”启功也认为“行书写到这境界,算是到头了!”将它临摹数遍,不论是眼界、审美还是书艺将有质的飞跃。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