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城市景观是当下语言生活的关注热点。笔者观察发现,带有“里”字的地名在城市景观中出现频次较高,如商业圈名称“公园里、朝歌里”,地铁站名“知春里”和街道名“连心里”等。本文结合“里”字的含义,以河南郑州的相关地名为例分析其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情况。


2025

一、“里”的使用现状


根据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对郑州市含有“里”的称谓词统计,“里”与地名、数词结合使用的情况较多,如“东关东里、北仓北里、三里店、三里岗”。在“里”字前嵌入形容词的用法成为新潮流,如“仁寿里、南庆里、康乐里、民乐里”等。这些形容词多含褒义或表达美好意愿。在统计中,含“里”的支路名共93例;其中,将形容词作为前修饰语的例子共49例,占比53%。

出现在地名中的“里”,表示度量单位的最多,如“三里店、三里岗”;其次是做方位名词的用法,与方位词、数词结合,如“东关东里、西十里”。这两类地名大多与当地村镇名称有承袭关系,不属于近些年出现的地名。表示与“外”相对含义的用例较少,如“里河湾”。

新出现的支路、街道和城镇居民点中有以形容词加“里”构成的地名。其中,“里”置于最后,为方位名词“里”的意动用法。《论语·里仁》中有“里仁为美”,大意是与仁比邻而居就是美,仁的精神所在之处就是美。“里”在上古汉语中存在意动用法,但在向现代汉语演变的过程中,这类用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语法地位,现在它在地名中有复兴的趋势。例如,“仁寿、同善、至真、康乐”等富有美好寓意的愿景之后加上后置意动词“里”用作地名,表达的含义为:与仁寿、同善、至真或康乐为邻,居仁寿、同善、至真或康乐之所。总体来说,“里”在这类地名称谓中的用法是其基本用法的延伸和演变,同时受到古代汉语的影响。


2025

二、为何使用“里”


城市景观中使用“里”字,具有合理性。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的土地分配方法,以井为形,一田九分。《韩诗外传》卷四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商鞅变法之后,“里”逐渐丧失了面积单位的特性,转化为长度单位。《正韵》中说:“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以度量单位命名,是最基本的一种命名思维,具有一定的理据性。

“里”是最基本的空间区划单位,人们在使用上具有巨大的思维惯性。“里”字从田从土,本义指乡村居所,后发展为指人聚居的地方。自春秋时期开始,里坊制度形成。北魏隋唐时期,已有诸多文献将居住空间称作“里”。如《旧唐书》记载有“靖安里、通化里”,《唐故张君(朗)墓铭》一文也出现“清化里”。三国至唐,里坊制度不断完善,并达到极盛,留下许多含“里”的地名。这些地名既是我国空间治理制度的留存,也体现了历史思维的惯性。

含“里”的地名称谓富有美好寓意。如“清平里、升平里、同庆里、平安里、康乐里、武英里、文华里、汉昌里、荣花里、复兴里、阜安里”等,其中一些已经废用。它们都承载着中华古代文化的精粹,体现了人们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里”入名,彰显出雅言性质和古风氛围。带有“里”字的街道名称总让人感觉更加雅致、复古,具有极强的文化感染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里”字本身具有文化厚度,带有雅韵,满足了民众追求传统文化雅韵的实际需求。第二,“li”音有乐感,兼具轻快活泼的特性,处于词尾时具有易读易记、朗朗上口的特点。第三,与地名“里”产生语义粘连的词语大多是积极词汇,这附加了一层美感“滤镜”。第四,“里”本身所表示长度不长,以“里”命名的地方往往不大。一个城市中往往包含多个含“里”的地名,在统计时就会表现出数量多的表象,这显示出含“里”地名的普适性。

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使地名用“里”成为一种风尚。例如,郑州的网红打卡街道“连心里”恰好处于民政局附近,其语义上有连接两人内心的寓意,读音轻快柔和。“里”的加入使得名字不落俗套、颇具古风,深受年轻人喜爱和追捧。


2025

三、小结


“里”字频繁出现在地名称谓中,不仅是郑州市的特点,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也有类似情况。“里”字运用在地名中,既受人们思维惯性推动,也是新时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2011年11月印发的《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公共设施命名工作的通知》指出:“主、次干道之间的商业、生活道路分别使用‘街、里、巷’作为通名。”郑州市以“里”命名成为一种规范制度。在历史因素和现实需求的双重影响下,“里”字入名形成一种风尚,使“里”在新时代获得新的词义美感与时尚特性。这种“语义复兴”可能是一种趋势,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作者:邢晓梦

来源:《语言文字报》2024年第3版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杜佳玲

校对:郑雨晴

审订:王利飞

责编:刘 言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