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两个日子,一个是除夕,一个是大年初一。
在除夕和大年初一这两天,人们会吃团圆饭,还会一起熬夜守岁,初一的白天也会去串亲戚,拜年问好。
在新年的头两天,人们都希望身边发生的是好事,这样一年才能有一个好开头。
但是,人有旦夕祸福,谁也说不好谁会在哪一天离去,毕竟每天都有人出生,也每天都有人离开。
针对除夕和大年初一离开的亲人,一般民俗中规定是先过年,逝者选择秘不发丧。
所谓秘不发丧,主要是古代皇家留下的规矩。
在古代皇帝们突然驾崩,皇室里的人为了担心皇帝离开,会引发政变,于是会瞒着皇帝去世的消息。
等到朝局稳定,没有什么危险的时候,再公布皇帝的死讯。
同样的,在除夕和大年初一过世的老人,如果这时候公布他们的死讯,那么身边所有的亲人都无法安心过个好年。
这样也不是老人想要看到的,因此人们就会瞒住老人过世的消息,一切等到春节过去,再举办丧事。
我们都知道,办丧事是个非常隆重的事情,从逝者过世那天开始到入土为安,可能需要3-7天,甚至更久的时间。
丧事的流程比较复杂,涉及的流程也很多,比如准备倒头饭、报丧、搭建灵堂、起灵、抬棺、下葬等等。
这些流程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是逝者去世后一天准备的,有的是逝者去世后的七天准备的。
但是过年的时候,只有除夕和初一这两天是比较重要的,到了初二,很多人家都已经回归平常的生活了。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最近几年年味是越发的淡,这时候到了初二,基本上不再有过年的氛围。
所以,考虑时间的问题,人们往往会推迟两三天发丧,让亲朋好友们都能过个好年。
在这段时间,家属们会给老人换上干净的衣服,将老人放在准备好的棺材中。
每到吃饭的时候,也会准备一些饭菜,放在棺材前,用来供奉老人。
人们认为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如果发丧,会对一年的喜气造成冲击,故而为了避免“冲喜”,人们就把老人的丧事后推。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如果老人是在春节期间去世的,那么已经贴好的春联是不需要撕下去的。
但是往后的三年里,就不能贴红春联了,这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之一。
之所以先过年,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过年需要放炮,人去世报丧也要放炮,这时候很容易产生歧义。
所以,人们会错开过年和发丧的时间,并以过年为先。
人去世之后为什么要放炮,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的灵魂在去往阴间的路上会遇到很多阻拦的小鬼,放炮就可以吓跑他们,从而让逝者更顺利地抵达阴间。
还有说法,认为放炮是在通知周围的亲戚们,家里有人去世了,这时候街壁邻居收到消息,就会立刻赶来,能帮忙就帮忙,搭把手,让老人顺顺利利的下葬。
而春节除夕和大年初一也会放炮,这时候放炮的目的一是为了驱赶年兽,二是图个吉利。
古诗词中写道:“爆竹声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大年初一人们燃放鞭炮,预示着红红火火,开门大吉,代表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
虽然前几年为了环保不让放炮,但也有很多村庄偷偷放一些小炮仗,来衬托喜庆的氛围。
从人情交往这件事来看,人们遵循先过年的原则,也是为了亲友考虑。
你想,如果除夕和初一传出谁家有人过世了,那么亲朋好友们就会因此而感到悲伤,也没办法很好的过年。
同时,他们还得忙着给你操持丧事,如果这时候有人去他们家拜年串门,是不是就会比较尴尬。
所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不办丧事,选择秘不发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社交矛盾。
也有人会觉得,先过年后办丧事,是不是对逝者不尊敬。
实际上你的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老话说的好:“久病床前一杯水,胜过墓前万吨灰。”
老人生前你都不尽孝,那么死后你就算是大张旗鼓,花费几十万去办丧事又如何。
人们要做的是生前尽孝,而不是死后弥补。
如果你孝顺有加,哪怕是先过年后办丧事,外人都能理解你的行为。
反之,你是个不孝顺的人,就算是新年哭哭啼啼的过,别人都会觉得你是在装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