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对《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形象印象深刻。
在临死时,已经说不出话的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迟迟无法咽气。
大侄子上前问道,可曾是有两个亲人未曾见面?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问,那是否还有两笔银子没有收回来?严监生又摇了摇头。
这时候,与严监生生活的赵氏哭着说道,“我晓得你是怕灯里的两茎灯草费油,我挑掉一根就是了。”
赵氏挑完一根灯草之后,严监生才断了气。
在生活中,我们虽然难以遇到像严监生如此吝啬的人,但也会经常碰到一些十分抠门的人。
或许大家对以下几个“抠门”的场景并不陌生:
在温度超过30摄氏度的夏天,家里的老人为节省电费,不愿意开空调。
不愿意倒掉剩饭剩菜,结果把自己吃进了医院。
更有甚者,有些“抠门”的人不仅自己贯彻着“抠门主义”,还要强迫他人与自己一样“抠门”。
比如,婆婆不习惯用化妆品,所以也不许儿媳妇使用等等。
这种过度“抠门”的习惯,已经影响到自己与他人的正常生活。心理学家表示,什么钱都不舍得花的人,大多将日子过成了这样。
缺乏安全感
在社会中,金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甚至有网友认为,钱可以解决生活中99%的烦恼。对大多数人而言,金钱是达成某种生活状态的手段。
而对于“抠门”的人来说,金钱就是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目的。这类人,往往将自己的安全感完全与金钱联系起来。
通常而言,“抠门”的人往往对未来有着过度的焦虑。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存款,无法抵御未来潜在的某些风险。
因此,他们宁愿过着抠抠搜搜的生活,也不愿意过多地开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个体对某种外物过分执着时,其实是其内心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投射。
当我们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支持与爱时,就不会将安全感过多地寄托在外物上。
而那些“缺爱”的人,则会对外物表现出很强烈的“执着感”。同时,这种心理也与人类早期的生存需求相关。
而在当今社会,金钱与生存需求直接挂钩。整体而言,“抠门”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降低生活品质
在我们传统观念中,节俭是一个美好的品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节俭”与“抠门”不同。
- “节俭”指的是理性消费,不花不必要的钱。
- “抠门”则是通过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以此来存下金钱。
这种降低生活品质,并非是不买奢侈品,而是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去存钱。
比如,为了省钱,买一些临期的食品等等。
当一个人什么钱都舍不得花时,就会只关注到商品的价格,而看不到其他的价值。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抠门”的人虽然有能力负担起机票的价格,但为了便宜却选择坐火车。
当路途遥远时,一方面,坐火车会因为“久坐”对腰部不好。
另一方面,“抠门”的人忽略了“时间”的价值。
其实,这也是“抠门”产生的负面影响之一,即只看得到当下的“省钱”,却忽视了长远的价值。
这意味着,“抠门”的人往往会缺乏对生活探索的勇气,而失去许多机会。
如何改善“抠门”的心理?
许多什么钱都舍不得花的人,都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贯彻“抠门主义”的我,生活真的因此变好了吗?
如果答案是没有,那我们就要试着改变自己的“抠门”习惯。
首先,要认识到一个道理,即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许多“抠门”的人,往往将“存更多的钱”作为生活的最终目的。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有目的。
其次,合理规划自己的开支。
如果对未来的潜在风险十分焦虑,可以试着将自己的存款分为几个板块。
比如,应对未来风险、每月固定开支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未发生的坏事牺牲自己当下的生活。
最后,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关注“价值”而非“价格”。比如,对健康的投资,在长远来看,也是一种“省钱”的方式。
总而言之,许多人的初衷是通过“抠门”过上的更好的生活,但却在实行的过程中将“抠门”变成了“目的”而非“手段”。
无论何时,过好当下的生活都胜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