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英国的殖民手段,确实相当有效,可谓极具性价比。然而,这种操作却给缅甸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可怕伤害。因为民族意识一旦形成,想要重回混沌懵懂,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英国是缅甸社会矛盾丛生的始作俑者,其对缅北少数民族的大力扶持,不仅便利了英国以缅北为跳板染指中国的云贵等西南地区,更沉重打击了缅甸的“大缅族主义”,让缅甸社会更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英国殖民者如日中天时,被英国控制的缅甸风险可控,成为日不落帝国不可分割的奶牛和血库。然而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元气大伤,不得不从全球的殖民地陆续抽身,缅甸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迅速表面化。
由于缅甸的边界,基本被英国安排得明明白白,包含了长期与缅甸中央对抗的缅北少数民族,所以为了缅甸的统一,掸族、克钦族以及钦族领导人同缅甸总督执行委员会的代表于1947年2月12日在彬龙地区签署了《彬龙协议》,统一了各族合力反抗英国殖民者殖民统治的意志。
《彬龙协议》的重点是,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权,且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和特权。
应该说,为了保住英国殖民者安排的疆域,这样的相互妥协充满着默契的光芒,《彬龙协议》也成为现代缅甸立国的法理基础。
然而,《彬龙协议》签订时,缅甸第三大民族克伦族与若开族、孟族皆未参加签订,这就导致《彬龙协议》作为缅甸独立建国的基础又在本质上不合法理。
更要命的是,作为事实受益者的缅甸政府也对《彬龙协议》不满意。1958年,奈温取代吴努出任缅甸总理后,宣布废除《彬龙协议》,打开了缅甸局势失控的“潘多拉魔盒”。
1962年,奈温发动军事政变再度上台,从此缅甸进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军政府时代。奈温上台后,出台了一系列荒唐的政策,比如随意发行钞票和废钞,在“大缅族主义”旗帜下将国民地位分为三六九等等。
军政府的一系列操作,引发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于是缅甸开始风云激荡。事实上早在1960年甚至缅甸建国之初,由于缅族和其它少数民族难解难分的矛盾,缅甸就已经烽烟四起。
再加上国民党残余部队流窜到缅北以及美苏争霸等大背景的影响,缅甸国内局势始终动荡不安,而动荡的局势又加剧了缅甸的一贫如洗。
面对这样一个邻国,新中国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宽仁。除应缅甸政府邀请跨境剿灭逃入缅甸的国民党残兵败将,以及出于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形势支持缅甸共产党,新中国对缅甸根本没有非分之想,反而与之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最大的诚意推动中缅友好,比如在14个陆地邻国中,率先与缅甸解决了边界划定问题,并做出了较大的妥协,真正为“胞波情深”做了太多努力。
(未完待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