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编辑|t
引言
1950年的清川江,韩军的防线在志愿军的冲击下如纸糊一般崩溃。韩军第2军丢下武器分散逃入深山,熟悉地形的他们迅速遁逃,而美军却被甩在后方,指挥官沃克的吉普车甚至被溃退的韩军撞翻殒命!
韩军战斗力到底有多“惊人”?从初期的“一触即溃”,到后期的白马山战役,韩军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支“善逃”的军队!
一触即溃:韩军初战如梦游
1950年6月25日清晨,朝鲜半岛的天空灰蒙蒙的,似乎预示着风暴的来临。朝鲜人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过三八线,炮火如雨点般倾泻在韩国军队的阵地上。此时的韩国军队,就像刚被拎上擂台的小拳手,完全没有做好迎战准备。
韩国军队当时的战斗力到底有多“业余”?可以用几组数据来说明。全军66个步兵营中,真正接受过完整训练的只有16个,剩下的要么连级训练没完成,要么甚至连枪都没摸熟。
装备上更是可怜,只有91门榴弹炮,且无法对朝鲜的T-34坦克造成实质威胁。至于空军,别提什么战斗机了,唯一能飞的也只有12架观察机和10架教练机。
果然,开战当天,朝鲜人民军就把韩国军队打得措手不及。一溃千里的韩军不仅没能组织起像样的防御,连撤退都显得极为混乱。
当朝鲜军队推进到首尔时,韩国总统李承晚竟然下令炸毁汉江大桥,结果直接把大量平民和自己残余的部队困在了桥的另一头。那些被困在桥上的士兵,绝望之下只好徒步涉水过江,不少人因此命丧江中。
就在这片混乱中,韩军的一些“战术特点”显露无遗,比如——溃散速度令人惊叹。负责首尔防御的韩第2师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士兵扔下武器就跑,有些甚至跑到朝鲜士兵面前直接举手投降。
朝鲜人民军迅速占领了首尔,接着一路推进,把韩军逼到了釜山防御圈,几乎将其一举消灭。
釜山防御圈成了韩国最后的“希望”。被困的韩军看着敌人步步紧逼,只能“自救”——抓壮丁补充兵力。然而,这些被临时拉上战场的新兵连基本的战术动作都不会,训练仅仅一周就被送去冲锋,可以想象,战斗场面惨不忍睹。
军官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谁要是经历几场战斗还能活下来,基本就直接“升职”了。这种战地选拔机制的存在,难怪有人戏称韩国军队是“边打边长”。
釜山最终没有被攻破,靠的是美军的及时介入。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军的火力支援和全面指挥,韩国军队早已全军覆没。即便如此,韩军在战争初期的表现还是让盟友们大跌眼镜,甚至有美军士兵抱怨:“我们到底是在打朝鲜,还是在替韩国军队擦屁股?”
边打边跑:善逃的哲学
1950年底,清川江边,一场惨烈的战斗正在上演。志愿军第13兵团的炮火覆盖了韩军第2集团军的防线,韩军瞬间崩溃,士兵丢下武器四散逃跑,营连级的建制几乎荡然无存。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战斗结束后: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的吉普车被溃逃的韩军卡车撞翻,沃克不幸殒命。美军指挥官被“猪队友”撞死的新闻,成了这场战役的“彩蛋”。
韩军为何溃败得如此彻底?一位美军官员的描述道出了真相:“每次战斗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到韩军稍微抵抗几下,然后在长官带领下逃跑。”
这种“整齐划一”的逃跑方式让美军既无奈又愤怒,甚至曾试图用枪逼着韩军回到战场,但收效甚微。韩军对志愿军的恐惧深入骨髓,很多士兵看到志愿军的胶底鞋印就吓得拔腿就跑。相比美军的强硬命令,他们更相信熟悉的地形和敏捷的双腿。
不过,韩军逃跑的确有一套“技术含量”。他们擅长分散突围,熟悉地形的士兵能迅速钻进山林,绕过志愿军的包围圈,跑到后方重新被收编。
这样的逃跑策略,虽然让战斗组织一片混乱,但也使韩军很少被全歼。志愿军老兵后来回忆:“韩军溃散得太快,有时我们追着追着就找不到人了。”
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正是抓住韩军这个“短板”,选择了重点突破。清川江战役中,韩军第2集团军的右侧防线完全崩溃,直接导致美军防线出现缺口,联合国军被迫全面撤退。韩军的溃败让志愿军轻松撕开防线,也暴露了美军孤立无援的弱点。
虽然善于逃跑,但韩军的士兵并非没有英勇表现。战争初期,面对朝鲜的T-34坦克,韩军的火炮根本无效,有些士兵直接抱着炸药包冲向敌军坦克,用生命换来一点时间。
这种孤注一掷的“肉弹战术”在韩军中很少见,但也足以说明,并非所有韩军士兵都是“酒囊饭袋”。
韩军的善逃哲学成了志愿军在早期战斗中的“老熟人”。即使在包围圈内,也常能见到韩军扔下阵地四散而逃的场面。
这样的“战术”,让他们一方面被盟友嘲笑,另一方面却也保住了不少兵力,能够迅速重新组织投入战斗。虽然狼狈,却也成了韩军在早期战场上的一大“特色”。
从纸老虎到白马部队:战力反弹
时间来到1952年,韩军的状况已经大有不同。这一年,美军全面接手韩军的整训计划,对这支“拖后腿”的队伍进行了彻底改造。最关键的,是一位名叫范弗利特的美军将领,他被称为“韩军之父”,为韩军的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范弗利特的训练计划包括两大核心:延长士兵的基础训练时间,从两周增加到两个月;同时为韩军配备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美制155毫米榴弹炮和完善的后勤支持。
除此之外,大量韩军军官被送往美国接受训练,带回现代化的指挥理念。这些举措,使得韩军逐渐脱离了“纸糊”部队的标签,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作战能力。
这种变化在1952年的白马山战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志愿军第38军的精锐部队以两个营的兵力突袭白马山,却遭到韩军第9师的顽强抵抗。
由于突击计划被叛变的文化教员泄露,韩军在美军的空中支援下提前布下天罗地网。38军连续投入四个团兵力,与敌反复争夺阵地,但最终因伤亡过重被迫撤出。这场战役让韩军一战成名,“白马部队”的称号由此而来。
尽管白马山战役的胜利有赖于美军的火力支持,但韩军的表现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从以往的“逃跑大军”到能够独立守住阵地,韩军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随后在金城战役中,韩军展现出更强的阵地防御能力,虽然伤亡惨重,但不再像早期那样全线崩溃。这种变化让志愿军不得不正视韩军的进步,并调整战术应对。
韩军的转型离不开美军的“输血”,但这支部队的韧性和适应力也不容小觑。到战争结束时,韩军的规模已扩充至46万人,其中18个师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尽管仍未能摆脱对美军的依赖,但他们的战斗力与战争初期不可同日而语。
朝鲜战争让韩军从一支散兵游勇逐步成长为现代化的军队,但同时也暴露出其根本性的弱点:一旦失去美军的支持,他们依然难以独当一面。韩军的历史,正是战争中一支被改造、被利用的典型例子。无论善逃还是善战,这支部队始终没有逃出“依附”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