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是没有了下颌骨,日常生活中必定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而有这么一位志愿军老兵刘克仁,他在未满18岁时便光荣入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跟随部队入朝参战。

在一场阻击战中,不慎身负重伤,将下巴“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那这位志愿军老兵在回国后过得如何呢?



1929年,生于山东文登的刘克仁曾目睹日寇暴行,与当时其他有志青年一样,他也身怀救亡图存的念头,并于1947年,响应祖国号召,加入解放军华野第九纵队。

从这时开始,世间少了一位文弱书生,多了一位保家卫国的热血战士。

之后,刘克仁随部队从山东邹城一路打到济南,还和张灵甫手下整编七十四师交过手,于1949年投入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刘克仁所在的华野第九纵队改编为解放军三野第九纵队,部队接到上级指令:立即前往福建沿海地区剿灭国民党残余势力。

未来得及休整刘克仁跟随大部队马不停蹄前往福建,执行完作战任务后,部队集结在华东一带,做好南下从福建跨过台湾海峡,解放全中国的准备。

1950年9月,九纵接到上级通知:返回北方。大部队坐火车去往沈阳,于1950年10月从丹东前往朝鲜战场。



从这时起,刘克仁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下辖第七十九、第八十、第八十一、第九十四师。

早先在解放战场上立下数功的刘克仁跟随大部队抵达朝鲜后,被提拔为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三团三营排长。

“寒冷”是朝鲜留给刘克仁的最初印象,数月前他还跟随部队待在温暖如春的华东,转瞬间便跨过鸭绿江,来到当时野外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的朝鲜。

由于天气冷得厉害,加上入朝作战初期,志愿军后勤补给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大部分战士被冻伤。遇上作战任务时,因为极寒天气导致枪栓拉不开。

卧冰踏雪的指战员们,有时几天都没有饭吃,饿得实在受不了便啃一口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再就上一口雪。

如此极端困难的环境,没有阻挡志愿军前进的步伐,抵达朝鲜没几天,刘克仁就迎来第一场战斗。



1950年11月,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志愿军将敌人诱至朝鲜北部地区,对其突然发动反击,彻底粉碎“联合国军”所发动的“圣诞节攻势”,将战线由清川江推至三八线,从根本上扭转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刘克仁所在的八十一师转至朝鲜元山休整。因为部队伤亡惨重,身为排长的刘克仁经常要去营部,就训练新兵等其他事情进行交涉。

有一天,他去营部办事返回连部时,结果美军飞机将他所在的连部炸毁,加上他在内只有八人幸存。

看到战友在自己不远处葬身火海,这恐怕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但刘克仁与其他幸存者还是咬紧牙关,将万分悲痛转化为抗击敌寇的动力。

或许令刘克仁没想到的是,再过不久,一场更大的灾难将降临到他的头上……

1951年初,刘克仁和战友们投入到了元山港口阻击战。众所周知,1950年9月,美军在朝鲜仁川实施登陆,麦克阿瑟命令美第八集团军向北进发,目标直指平壤。



进攻平壤时,麦克阿瑟同时命令美第十军在元山登陆。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一方面在元山休整,另一方面也要提防蠢蠢欲动的美军再次登陆。

在这场阻击战中,刘克仁和战友们浴血奋战,不知打退了敌人多少次进攻。

1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刘克仁和战友们正在阵地上修筑工事,准备吃饭时,突然,炮弹如暴雨般从天空倾泻而下。

一枚炮弹准确落在刘克仁左手边不远处的地方,当时的他只觉双耳一阵轰鸣,两眼一黑,不省人事。

恍惚之间,刘克仁以为自己已经没命,但撕心裂肺的疼痛让他意识到还活着。不知过了多久,他有了一点意识,凝聚起全身的力气汇聚到右手,向脸上摸了摸:眼睛、鼻子、耳朵都还在,但是嘴巴以下却不翼而飞!

望着通红的右手,刘克仁又晕了过去,当他再次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后方医院的病床上。



医生告诉刘克仁:你的右下巴连同牙齿、牙骨已经完全炸飞,腰部也有伤。不幸中的万幸是弹片没有将颈部动脉割开,战友们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还有一口气的他,简单包扎后,用担架将其送到后方医院。

从医生的口中,刘克仁得知自己光荣负伤,但他下意识想的不是自己多久能痊愈,而是能不能继续留在朝鲜战场,为死去的战友们报仇雪恨。

身负如此重伤的刘克仁自然不可能留在前线,团里的领导与他谈话时,刘克仁还觉得自己负伤有些“窝囊”,不能继续留在战场杀敌。

在后方医院经过简单治疗后,刘克仁转回丹东,因为受伤没有胃口,吃得很少,后来因伤势过重,刘克仁被转到长春治病。

有关部门派来许多医务人员给他治疗,做了好几次手术,但情况也没有好转,又将刘克仁转到上海和南京治疗。

为了修复刘克仁的下巴,医生给他做了植骨和植皮手术。由于下巴已经被全部炸没,医生就取刘克仁的髂骨代替被炸掉的下颌骨。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前前后后一共做了十几次手术。



当时医学条件相对简陋,刘克仁的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填充下巴的骨头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从刘克仁自己身上取,而整个手术过程都很痛苦。

这位经历生死考验的志愿军战士从没有怕过什么,但十几次的手术确实让他有些吃不消。有好几次,刘克仁都向主治医生透露了不想继续治疗的念头。

当刘克仁表达放弃治疗的想法时,主治医生却态度很坚决:“必须做,做不好我就不当医生了!”

在医生的坚持下,刘克仁经过十几次的手术,最终得以逐渐恢复了模样。

三年多的疗养生活,不仅让刘克仁恢复原本的模样,还让他收获了爱情和婚姻。

在医院,他认识了一位名叫王清秀的护士。王清秀不仅与刘克仁是山东老乡,也有过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

起初有人想撮合他们俩,王清秀还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她觉得刘克仁没有下巴,想必很难看,往后这一辈子还怎么过?

后来王清秀想通了,刘克仁虽然没有下巴,但他是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负伤导致残疾的军人,这反而是一种无上荣誉。

1955年,这对青年男女领了结婚证,组织起了小家庭。



不久,刘克仁带着王清秀接受组织安排,到山东一所学校学习,学完文化后分配到丹东工作,于1984年10月光荣离休。

如今95岁的刘克仁还住在丹东市中心一间简朴的楼房,屋里陈设十分简单。

闲暇之余,老人家经常前往企事业单位还有大中学校,向后人讲述七十多年前抗美援朝的那段红色经历,激发大家的爱国信念。

这么多年来,老英雄刘克仁还是只能吃流食,不能嚼硬的东西,失去下巴和牙骨,对他的日常生活有很大不便。

可谈及过往,他总是微微一笑,对此毫不在乎,屡屡提起牺牲的战友……

参考文献:《参考消息》10月21日特别报道版: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访谈录(49) | “我把下巴留在元山港战场”——记志愿军老战士刘克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