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城,打算处死旧臣夏原吉,夏原吉却神态自若:“我自知必死,但手头还有工作没完成,能否宽限三天?”朱棣一愣: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工作?
在明朝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出身寒微的官员,他不是出身名门望族,却凭借着自己的勤勉与才能,最终成为了影响大明王朝兴衰的重要人物。这个人就是夏原吉,一个出生在宁国府宣州的普通人家的孩子。
夏原吉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早逝,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面对家庭的困境,年幼的夏原吉并没有被命运打倒,反而更加发奋读书。家里虽然贫寒,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那个时代,科举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夏原吉年仅十八岁就考中了秀才,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这一成就不仅让他看到了希望,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洪武年间,朱元璋在翰林院视察时,偶然发现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当其他学生都在闲聊嬉戏时,只有夏原吉专心致志地工作,这种专注的态度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经过谈话,朱元璋对这位年轻人的才能和品性非常赏识。他认为夏原吉是可造之材,于是破格提拔他担任户部主事。这是夏原吉仕途的起点,也预示着他日后在财政领域的卓越表现。
建文帝继位后,夏原吉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他被提拔为户部右侍郎,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在这个位置上,夏原吉展现出了超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
作为户部右侍郎,夏原吉经常奉命巡视各地。他每到一处,都会仔细审查当地官员的作风和政绩。他不畏权贵,敢于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在他的巡视期间,不少贪腐官员被清除出队伍。
夏原吉的清廉作风和执法严明,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1402年的南京城陷入了一片混乱。建文帝的统治在这一年走向终结,燕王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这场政治动荡中,许多建文帝的旧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方孝儒、黄子澄等一批忠于建文帝的大臣因不肯屈服,最终被处死。而在这场政治清洗中,作为户部重臣的夏原吉的表现却与众不同。当其他官员都在为自己的生死奔走时,夏原吉仍在户部账房专心核算账目。
当朱棣派人抓捕夏原吉时,官兵们翻遍了他的住所都没有找到人。最终在户部的账房里,他们发现了这位毫不知情的官员。夏原吉依然保持着往常的工作状态,仿佛外面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被带到朱棣面前时,夏原吉既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慷慨陈词,也没有卑躬屈膝地求饶。他只是向朱棣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谬的请求:希望能获得三天的宽限时间。
朱棣对这个请求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缘由。夏原吉的回答出人意料:"我需要把账目核算清楚,这样即便有人接手,也不会出现混乱。"这个回答让朱棣大为震撼。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夏原吉没有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把国家财政工作放在了首位。这种专注和敬业的态度,让朱棣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
朱棣身边的大臣们对夏原吉仍心存疑虑,建议处死这位建文帝的旧臣。但朱棣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夏原吉是太祖钦点的人才,曾效忠太祖和建文帝,这样的人必定也会忠于新朝。
朱棣不仅没有处死夏原吉,还亲自与他长谈。这次谈话让朱棣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夏原吉随后成为了他的心腹之一。从此,夏原吉的政治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夏原吉用他对工作的专注和执着,在生死一线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他没有选择慷慨赴死,也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段经历不仅保全了夏原吉的性命,也为他日后继续为国家效力创造了条件。
在朱棣的重用下,夏原吉被任命为户部尚书,成为大明王朝财政工作的最高负责人。他在这个位置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制定了三十多条关于赋税和徭役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稳定国家财政、减轻百姓负担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夏原吉并不是一个一味顺从的官员。永乐十九年,当朱棣计划第三次征讨漠北时,夏原吉直言不讳地指出,连年征战已经让国库空虚,各地灾情频发,此时继续用兵将会加重民间疾苦。
这番直言进谏让朱棣大为震怒,他下令抄没夏原吉的家产,并将其投入大牢。当官兵们去抄家时,却发现夏原吉家中除了几件御赐之物外,就只有一些日常用的锅碗瓢盆和粗布衣服。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驾崩,临终前终于明白了夏原吉的苦心,称赞他是真正关心自己的大臣。继位的朱高炽立即释放了夏原吉,重新启用这位能臣。
夏原吉获释后向新即位的朱高炽提出了三条重要建议:赈灾救民、减免赋税、停止郑和下西洋。这些建议都得到了采纳,为缓解民间疾苦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但夏原吉的政治生涯并未就此终结。在其子朱瞻基即位后,夏原吉继续为国效力。他的建议和政策对于开创仁宣之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夏原吉在宣德五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