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初的那段历史,就绝对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常遇春

常遇春与徐达同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出力良多。毫不夸张地说大明的江山,有一半是常遇春打下来的。

然而,在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却逼死其子常茂,处死其子常升,这又是为何呢?



不出意料的“意外身亡”

说实话,对于常遇春的死,当时的人们一点也不意外。甚至有人觉得常遇春能活这么久已经是个奇迹了。

常遇春和朱元璋等人一样,也是出身寒微。但是他不甘心种一辈子地,梦想着有朝一日征战沙场,成为一名将军。于是他以劳动代替学费,拜师习武。

元朝末年,兵荒马乱的。此时的常遇春已经习武有成,于是想要外出闯荡。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上山当了山贼,整天做着打家劫舍的行当。



一开始他还觉得这日子有吃有喝得挺爽,可是时间一长,他觉得不对味了。他可是想要做将军的人,这样整天混日子可不行。

当时朱元璋的义军刚好到达附近,而且朱元璋的名声特好。常遇春一琢磨,干脆下山投奔了朱元璋。

常遇春不知道的是,做山贼的这段经历会害了他。

常遇春到了朱元璋麾下后如鱼得水,屡立战功。他打起仗来,颇有当年西楚霸王项羽的风范。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采石矶一战,他单枪匹马冲进元军阵中,大杀四方,四周的元军畏畏缩缩,不敢上前。

对战陈友谅的时候,他更是不顾敌众我寡,带着手下就往陈友谅那边冲。

俗话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面对这“不要命”的常遇春,陈友谅第一次感到了害怕。

这常遇春仿佛成了陈友谅的克星,他与陈友谅交战三次,三战三捷。而第三次更是要了陈友谅的性命,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常遇春虽然勇猛难挡,但是他也是有缺陷的。他有两个备受诟病的“爱好”,那就是杀俘虏和屠城。

这显然是他当山贼的时候养成的坏习惯,毕竟山贼的日常就是打家劫舍,类似的事情没少做。

只能说习惯的力量太大了,常遇春即使真的做了大将军,这些习惯依然改不掉。

为此,徐达和朱元璋没少劝说他。



特别是有一次,常遇春和徐达联手大败陈友谅,抓了不少俘虏。常遇春一看,就要将这些俘虏全坑杀了。徐达一看,一边派人去通知朱元璋,一边好言相劝常遇春。

谁知这常遇春嘴巴上说得好好的,徐达刚离开,他就下令杀俘。等朱元璋赶来,为时已晚。

徐达和朱元璋反对常遇春这么做,倒不是仁慈。而是古人相信“杀俘不祥”,毕竟这是一种违背道义的行为。

其实常遇春也明白这些,但是他就是“手痒难耐”,管不住自己。



当时就有不少人背地里说:“大将军迟早会遭报应的。”

结果好巧不巧的,常遇春在征讨元朝的途中突然就病逝了。

当时他刚刚指挥完一场战役,斩杀数万元军。回到营帐,因为天热,就脱下了盔甲。结果不一会就感觉不对劲了。急忙找来随行的郎中。

郎中们认为常遇春这是中风了,但是以当年的医疗水平,对此无能为力。



而不久之后,常遇春身上的伤口也裂开,血流不止。郎中们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没能将血止住。最后,常遇春暴毙而亡。

常遇春到底为何而死,这个要问专业人士。但是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常遇春长期杀俘和屠城的结果。

自作自受的常茂

常遇春死后,最难过的非朱元璋莫属了。毕竟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心腹大将,他能登上皇位,常遇春厥功至伟。

他刚想和一帮“好兄弟”们分享成功的喜悦,结果常遇春这个最大的功臣就没了。



很多人觉得朱元璋薄情寡义,但是人的变化是要一个过程的。至少当时的朱元璋还是很重视“兄弟情谊”的。

毕竟他刚刚登上皇位,还没有适应身份的转变。

因为觉得愧对常遇春,作为补偿,朱元璋册封常遇春长子常茂为郑国公。并对他大力培养,希望他能成为像常遇春一样的“国之栋梁”。

都说“虎父无犬子”,但是常茂和他爹常遇春比起来,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常茂不仅武艺稀疏,而且智商也不在线。

常遇春虽然习惯不太好,但是做事可能让人省心的。不然朱元璋也不会如此器重常遇春。但是常茂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为了培养常茂,让他多经历历练。可是常茂仗着自己“郑国公”的身份,根本不听其他人的指挥,以至于闯下不少祸端。

朱元璋没办法,干脆派常茂跟随冯胜去征讨元朝的纳哈出。



这冯胜虽然地位不如常茂,但是他是常茂的岳丈,算是常茂的长辈。他的话,常茂不能不听。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为了培养常茂,也算是煞费苦心。

这场战斗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纳哈出无论是兵力还是军队的战斗力都不如明朝,在象征性地抵抗了一番后,他就投降了。

冯胜心情大好,于是设宴款待纳哈出等元朝降将。原本宾主相谈甚欢,其乐融融。结果常茂闯祸了。



他看到纳哈出和身边的元朝将领用蒙语交流,就问身边略懂蒙语的校尉他们在说什么。这校尉显然学艺不精,他告诉常茂纳哈出打算逃跑 。

常茂一听,心想:我立功的机会来了。

于是拔出宝剑就往纳哈出身上砍。幸亏他武艺太差,只伤到纳哈出的皮毛。纳哈出等人以为这是鸿门宴,一边往外面跑,一边喊着“这是明朝的阴谋”。双方差点再次开战。

事后人们才发现,这完全是一场误会。



朱元璋恨铁不成钢,但是念及常遇春的功绩,还是网开一面,将常茂贬官到龙州,让他冷静一下。

结果朱元璋没想到,常茂到了龙州还能继续搞事情。

龙州这地方在明朝比较特殊,朝廷虽然也派驻官吏,但是当地的具体事宜都交由当地“土官”管理。朝廷的官吏只管收取税赋和一些大事。

常茂到了龙州不久,就和土官赵贴坚的妻子黄氏搅和在了一起,后来黄氏的女儿也参与其中,成了常茂的妾室。



因为常茂是国公爷,赵贴坚敢怒不敢言,最后被活活气死。

赵贴坚死后无子,按照当地规矩,他这土官的位置该由其侄子宗寿继承。但是黄氏是个有野心的人,她竟然想要和宗寿争权。

结果可想而知,常茂拉起了偏架,处处帮着黄氏。于是龙州城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黄氏说了算,而宗寿反而被打压得什么也做不了。

宗寿原本就对叔叔的死耿耿于怀,加上土官之位被夺,一气之下干脆起兵反叛。



这下子事情闹大了,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命人将常茂抓回来问罪。

朱元璋的手腕,常茂是知道的。他害怕了,干脆选择了自尽。

也有说法认为常茂是诈死,但是他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也不知道他到底是真死还是假死。

朱元璋彻底对常遇春的后人失望了

常茂死后,常遇春的次子常升得以继任郑国公之位。



常升相比起他哥哥常茂,也强不了多少。论起本事这两兄弟是半斤八两,好在有常茂的前车之鉴,常升做事还算本分,至少不会随便闯祸。

朱元璋算是对常遇春的两个儿子不抱希望了,他转而培养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

虽然蓝玉不是常遇春的后人,但是二人好歹沾亲带故。更重要的是,蓝玉已经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天生就是为战场而生的。蓝玉打起仗来,虽然比常遇春差了些,但是也有常遇春八成的本事了。

只要好好培养,假以时日,蓝玉就是第二个常遇春。



只不过这蓝玉也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居功自傲。

当然,他也是有这个资格的。毕竟他所立下的战功已经快赶上一些老将了。

对此,朱元璋一开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年轻人嘛,有些傲气也正常。

但是朱元璋的放纵反倒使得蓝玉变本加厉起来。他蓄养恶仆,欺男霸女,强占田地,惹得怨声载道。



更有甚者,他率军途经关隘。因为关隘守将开门慢了,他竟然下令攻关,然后扬长而去。

朱元璋得到消息后大为震怒,决定敲打敲打蓝玉。

他原本打算封蓝玉为梁国公的,结果改成了凉国公。这不是在暗示蓝玉要“凉凉”?

面对朱元璋的一系列敲打,蓝玉并没有吸取教训,反倒打算谋反。他怎么可能是朱元璋的对手?他还没动手,朱元璋就先动手了。这才有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



好巧不巧的,常升也受到此案牵连。朱元璋一看,也不废话,直接将常升赐死。

至此,常遇春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小舅子都没有好下场。

常遇春为了大明江山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想不到他的后人却落得如此下场。虽然常茂和常升都是死有余辜。但是朱元璋的狠绝也可见一斑,此时的他哪里还讲半点“兄弟情谊”?

参考资料:

《明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