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月16日电(记者范培珅、王铭禹、张睿)面馆老板芦克清的职业经历,恰似玉门这座老工业城市的兴衰沉浮。
“两位里面坐!想吃啥?”在甘肃省玉门市老市区主干道解放路上,57岁的芦克清开着一家小面馆。临近中午,不到40平方米的店面内,顾客挤得满满当当。芦克清在前厅招呼,妻子在后厨抻面、炒菜,夫妻俩都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早上6点就营业了,晚上八九点关门,现在平均每天营业额都在1000元左右。”芦克清是土生土长的玉门人,2001年夫妻俩就开起了面馆,但因玉门市整体搬迁后生意不景气,他们关掉店铺打了几年零工。2018年面馆重新在老市区开了张,一直到现在。
芦克清在面馆内给顾客制作臊子面。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就像芦克清的面馆一般,时隔20多年,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北麓的玉门老市区,这座曾一度停滞衰败的石油小城,商业重新活跃、经济再现繁荣。
玉门是“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的老工业城市。1939年,玉门发现油矿。1957年,这里建成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当年原油产量就接近7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7%以上。
“20世纪80年代玉门进入发展黄金期,当时全国各地大批青年涌入玉门投身石油工业。相比周边县市,玉门人率先住上楼房、用上了液化气、享受到了集中供暖。”玉门老市区管委会副主任金颖霞回忆。
曾经的辉煌,是老玉门人的自豪。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玉门油田的石油资源逐渐枯竭,玉门油田业务重心开始转移。2003年,玉门市开始整体搬迁到70多公里外的玉门镇。
搬迁后老市区只剩8000多人,玉门市成立老市区管委会,负责老市区的各项工作。因人口大量流失、经济陷入停滞,老市区走向了衰落。“一套房子仅值几千元,有的甚至‘给钱就卖’。”金颖霞说。
玉门老市区局部景象。新华社记者张睿 摄
近十年来,东部地区化工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国家“双碳”战略的机遇,让玉门老市区找到了发展新动能。
玉门风光资源富集,是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理想地区。近年来,玉门油田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先后在玉门老市区建成光伏发电、新能源制氢等项目,逐渐形成“油气电氢”综合能源发展格局。
玉门老市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电价、燃气等生产要素价格竞争力强。位于老市区的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仍在产油,油田炼化厂产生的化工副产品、氢气等是众多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玉门老市区一处新建成的住宅小区。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思路一旦打开,发展机遇就会由“点”成“面”。
2018年,来自江苏的一家化工企业落户玉门老市区化工工业园。短短数年,玉门老市区通过产业链招商等方式,迅速吸引36户企业落户,初步建成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初,投资410亿元的甘肃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硅氟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在玉门老市区开工建设,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招商引资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投资纪录,将成为玉门老市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据玉门市老市区管委会统计,2018年以前老市区只有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截至2024年底,规上工业企业已达21家,年产值近200亿元。产业集聚再次吸引大量产业工人。截至目前,玉门老市区常住人口有1.6万多人,增长了1倍。
人口增长进一步激发了城市活力。记者在老市区街头看到,主干道两旁小商店、理发店、服装店等一字排开;十字路口处,小汽车、大货车、电动自行车川流不息。尽管室外温度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难掩街头的喧嚣热闹。距离十字路口不远处,一座崭新的住宅小区建成交付,一栋快捷酒店也在加紧建设。
玉门老市区十字路口重新投入使用的红绿灯。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纷繁变化的众多事物中,十字路口矗立的红绿灯最让金颖霞感慨。“玉门市搬迁后就再没使用过红绿灯,因为路上车辆稀少,没必要。”金颖霞说,近年来,挂着本地和外地牌照的车辆越来越多。老市区的城区道路翻修拓宽后,时隔20多年,又重新启用了红绿灯。
如今的玉门老市区,已从曾经的“一油独大”,逐步发展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氟化工三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成色更足,潜力更大。闪烁的红绿灯,也正如这座城市发展的脉搏,跳动有力。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