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1月15日上午,寒雾缓缓散去,缕缕炊烟点缀在山野间,四川达州变成一幅水墨画。
从达州南城驱车30公里,记者来到赵家镇的帝源农场。这里,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年猪文化节”。游客、市民和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品味“岁末刨汤宴”。现场浓浓的“年味”里,藏着“老家达县”独有的乡愁。
游客现场体验民俗活动。曾业 摄
赶年猪、杀年猪、祭天地、食年猪、颂年猪“传统五部曲”之后,由100张桌子组成的千人“泡汤宴”,在正午时分如期开席。
喝着热气腾腾的青梅酒,品尝着刚出锅的“八大碗”蒸菜,围坐在现做的刨汤火锅前,配一碗用米城贡米做的“塌锅饭”……每一口都是老家的味道,暖意在舌尖,滋味沁心田。
热气腾腾的青梅酒。曾业 摄
一口刨汤 品味十年
“朋友们,你们已经吃完300斤米城大米……放心,还有200斤,正在煮,大家慢慢吃,敞开肚皮吃!”开席之后,活动现场的主持人一直在介绍新上桌的菜品,突然被厨娘打断——原来,是“泡汤宴”的菜品太下饭,米饭的消耗超出了预期。
帝源农场的餐饮区,千人“刨汤宴”热闹非凡。一边,是食客们的觥筹交错;一边,是主厨们精心烹制着猪杂萝卜汤、萝卜肉丝、毛血旺等传统美食。那份浓浓的“年味”,那份地道的家乡味,让每一个归来的游子都陶醉其中。
开展年猪祭祀仪式。曾业 摄
游客聚集在一起吃刨汤。曾业 摄
“这种感觉太熟悉了、太亲切了。刨汤,还是十年前的味道,让我想起好多在老家的往事。”赵家镇的返乡务工者蒋兴华,专程从达州城区开车到帝源农场吃刨汤,向记者分享就餐感受时,他眼中闪烁着泪光,言语中透露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过去十年,蒋兴华一直在沿海打拼,从福建到广东,从一名鞋厂的车间工人,变成了小有成就的创业者,其间只回过三次老家。十多年前,他外出务工不顺,回家后的一口刨汤,让他忘掉了所有烦恼。如今,再次吃到“没有变味”的刨汤,他五味杂陈。
“树高千尺,不能忘根。”蒋兴华说,家乡变化大,“老家达县”也有了不少创业机会。他打算再奋斗几年,积累足够的资金后,回到老家发展,跟父老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
一场仪式 传承千年
在赶年猪、杀年猪之后,农场上演的年猪文化“传统五部曲”,传承千年的“祭天地”仪式,引来众多游客围观。
年猪文化“传统五部曲”中的巡游仪式。曾业 摄
祭天地,含年猪巡游和祭祀仪式两个部分。年猪巡游部分,村民们将宰杀的3头年猪披红挂彩,用竹杠和绳索捆绑,由12名壮汉肩扛巡游,队伍前面由钉耙队、帆帐队、锁啦队引领,直达主祭台。
“佑我农场,仓廪盈实,府库满藏,乡村振兴,福泽绵长。”祭祀仪式由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主持,着传统服饰,遵循古礼进行祭祀,先用白酒祭拜天地,后执香叩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当天举行的活动,既是“老家达县邀您回家过年”主题活动的“岁末泡汤宴”分会场活动,也是帝源农场第十届年猪文化节(帝源首届乡厨争霸赛)文化活动。
“我们想通过文化创品牌、文化促消费等方式,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推广年猪文化,充分展示和传承达川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吸引游子回到“老家达县”,共鉴“一镇一品”,共建“宜美达川”。
现场不少游客感慨,把刨汤吃出了“文化味”,不虚此行。无论是久未归家的游子,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能从一口刨汤、一场仪式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和幸福感。
一条产业 风光无限
“仅仅是一个上午,就卖出农机38台。我们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帝源农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天的活动,临时设置的农机展销区,给他们带来了“惊喜”。
帝源农场依托独特的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观,将农耕文化、休闲观光相融合,正在打造以休闲农业体验与康体养生度假为核心的旅游景区。目前,已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农机展销,是他们的首次尝试。
落户在赵家镇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是达州市达川区的一个重要产业项目,将助力达州打造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高地。这里研发制造的小型农机,性价比高,适合山区、丘陵地区耕种,不少新产品深受农户青睐,加快了达州农业机械化进程。
本次活动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化相融合,将改革成果与乡村振兴相契合,邀请辖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负责人现场观摩,以农机体验、农机推介、订单预售等方式孕育商机、拓展商源,效果超出预期。
当前,达州市达川区正在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政府提供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拓展、交流合作等服务,促进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未来,像帝源农场一样的家庭农场,将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助力达州延伸从田间到工厂的产业链条,抢抓产业“机”遇,创造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