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栗玉晨

青年是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青年融入城市,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城市拥抱青年,才能赢得更好的未来。今天的北京,正敞开双臂,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延揽八方英才。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为青年缓解后顾之忧、支持青年拼搏奋斗,让青年活力与城市活力相互激荡,北京将在实现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中赢得更加灿烂的未来。

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提到,筑牢首都人才优势,实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支持专项,推动各类政策和项目向青年倾斜;健全人才落户机制,全方位做好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服务保障,让海内外英才在京安心顺心。一系列暖心措施,为青年扎根北京干实事、谋发展注入了满满信心。

本市《政府工作报告》突出“青年含量”,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北京就提出将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在引才、育才、留才上做大文章。更大力度保障各类科技企业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为各类人才提供各显其能的创新舞台。在2023年的北京市两会上,“支持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其相配套的还有一份厚厚的《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对“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支持西城区、顺义区开展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在北京市两会上,与青年发展相关的就业、入学、居住、子女养育等领域的暖心举措,始终是代表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青年是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青年融入城市,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城市拥抱青年,才能赢得更好的未来。今天的北京,正敞开双臂,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延揽八方英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机遇、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成果、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新突破,为青年在京干实事、谋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而北京在就业、居住、教育、健康、生活等多个层面不断出台针对性措施,又为青年在京施展才华提供了越来越贴心的保障。

数据显示,北京15至64岁劳动年龄常住人口占比为全国最高、35岁以下青年就业人口占比位居全国第四。与此同时,北京也面临日趋激烈的青年人群竞争,亟须从各项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出发,进一步聚焦青年的急难愁盼,更好提升北京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友好度。

今年北京市两会上,有市人大代表建议,加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示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新兴产业活力、青年友好设施、包容性城市服务的示范片区和示范园区。同时,围绕青年驿站、青年夜校、小哥加油站等代表性场所,形成可指导北京实践的青年发展型项目建设指引,助推同类项目落地实施。多份提案也体现了政协委员对青年的高度关注。共青团北京市委提交了《关于促进首都青年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的提案》《关于组织动员高校青年师生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提案》。民革界提交了《关于破除困境,激发潜力,助力高校青年科技人才蓬勃发展的提案》,建议为青年教师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辅助保障政策,为青年教师配备科研助理和财务助理等项目辅助人员,让青年人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一份份关注青年发展的议案提案、意见建议,释放出这座城市为青年实现梦想不断架桥铺路的浓浓暖意。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为青年缓解后顾之忧、支持青年拼搏奋斗,让青年活力与城市活力相互激荡,北京将在实现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中赢得更加灿烂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