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这个军人世家,四代行武,跨越了清朝的动荡、中法战争的硝烟、抗日烽火的燃烧,再到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延续着一种不可磨灭的军人血脉。

然而,陈知建少将,这位新中国的高级将领,却在家族的故事中寻找着更久远的答案。



他说,父亲陈赓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但陈赓心中的英雄,却是他的祖父陈益怀——一位清朝的“花翎副将”、武显将军。

而陈赓的叔高祖陈湜,更是有着“巴图鲁”勇号的威名。

四代军人,源头在哪里?陈益怀是如何从十五岁的小少年开始随叔叔南征北战?陈湜如何从文人走上战场,成为左宗棠西征时的重要将领?



陈赓:黄埔军校

1925年,蒋介石陷入了生命危险的情况。当时,双方炮火交织,战场上弥漫着紧张气氛。在这危急关头,陈赓将蒋介石从被包围的危险区域中救出,确保了他的安全。



进入1926年3月,陈赓的军事生涯继续向前推进。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7连的连长。

同年,陈赓还参与领导了“青年军人联合会”,这是一个由左派学生组成的组织,旨在推动革命思想和军事训练的结合。



在陈赓影响下,“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

同年的3月2日,国民党右派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中山舰事件”,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摧毁左派力量。



在这次危机中,周恩来作为共产党的代表,与蒋介石进行了直接对话,试图化解危机。

陈赓作为左派的一员,也参与了这次面对面的斗争,支持周恩来的立场,坚持反对右派的阴谋。



到了1926年5月,国民党的第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提出了“党务整理案”,要求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

这一提案直接冲击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地位。陈赓在会议上坚决反对这一提案,他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并宣布脱离国民党。



与蒋介石的会面

1932年,陈赓在上海中央局工作时,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揭发了张某焘的错误路线。

当时,张某焘在党内推行错误路线,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不小的威胁。陈赓凭借在鄂豫皖苏区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党内政策的深刻理解,准确分析了张某焘路线的危害,向中央局作了详细的报告。



同年,陈赓还在上海与鲁迅先生有过两次会面。

这两次会面是陈赓在革命实践中的一次特殊经历,他向鲁迅讲述了鄂豫皖苏区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事迹。

苏区的军民在面对敌人的围剿时,展现出的坚定信念深深感染了鲁迅。

陈赓用简练而真实的语言,描述了苏区百姓如何与红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敌军,以及在敌人的封锁中克服粮食短缺等难关。



然而,革命斗争的道路从来都充满艰险。

1933年3月24日,陈赓在上海被捕。这次被捕使他直接面对了蒋介石的政治压力。

蒋介石一直感激陈赓在东征时救了他一命,同时也对陈赓的才干十分欣赏。



因此,蒋介石决定亲自会见陈赓,希望能够劝说他放弃革命道路。

在这次会面中,蒋介石对陈赓的身体状况表示关切,但更关注的是如何让陈赓写一份声明,公开与共产党决裂。

蒋介石甚至提出,只要陈赓“认错”,就会给他安排一条优越的出路。

然而,陈赓态度坚定,没有任何妥协,拒绝了蒋介石的所有条件。

这次会面最终无果而终。



尽管如此,陈赓并没有在监禁中停下革命的步伐。

同年5月,他从南京成功逃脱,迅速前往中央红色区域,重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之后,陈赓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成为一位重要的军事领导人。

也正是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陈赓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这是一种对他多年革命斗争的最高肯定。

他还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陈赓之子陈知建

陈知建是陈赓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在革命军人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他耳濡目染了父亲和家庭成员们的革命事迹,对军人职业有一种天然的向往。

初中毕业后,他对学业逐渐失去了兴趣,执意要参军。



他的这个想法很快被家里知道了,父亲生前的一位老部下听说后亲自前来,带着陈知建去了陈赓的骨灰盒前。

在那里,他被这位老部下狠狠教训了一顿。

家族的军人传统和父亲的革命事业成为他必须正视的责任。这次经历深深影响了陈知建,他放弃了参军的念头,转而继续完成学业。



在完成高中学业后,陈知建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选择了导弹工程系遥控遥测专业。

这是当时中国军工领域的前沿专业,国家对于这类技术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为日后服务军队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开始从事技术工作。

在沈阳军区的五年里,他主要参与了军事装备和导弹工程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维护工作。

随后,他调往总参谋部,担任技术岗位工作。

陈知建在总参工作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专业视野,为后来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打下了基础。



陈知建在军中职务最高的时候,担任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军衔为少将。

作为一名军人,他延续了陈家四代行武的传统,以实际行动书写了自己在军队中的职业生涯。



陈知建的曾祖父

陈家四代行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清代,家族历史中流淌着深厚的军人血脉。

陈知建回忆起家风时,总是提到父亲陈赓对曾祖父陈益怀的敬仰。

在父亲的叙述中,陈益怀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咸丰十一年(1861年),年仅15岁的陈益怀在家乡受到叔叔陈湜的影响,毅然加入叔叔的部队,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陈湜当时是曾国荃手下的重要将领,以镇压太平天国军队起家。

陈益怀跟随叔叔南征北战,经历了无数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平定捻军的战斗中,他担任叔叔的助手,参与制定和执行战术,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韧性。

此后,在随左宗棠的西征中,他深入西北的荒凉地带,参与了收复新疆的战斗。



在之后的中法战争中,他再次参与了关键战役。

作为一名部将,他配合叔叔陈湜,协调部队的调动,直面法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

他们所在的部队虽然装备较为落后,但凭借坚韧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取得了局部的胜利。

随着时间推移,陈益怀的军旅生涯进一步延续到中日甲午战争。



陈湜在晚年的军事生涯中始终未能突破按察使和布政使这一级别,官职的停滞也影响了陈益怀的仕途。

尽管他在多个战场表现优异,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最高官职仅为“花翎副将”和“武显将军”。



根据清代的官职制度,“花翎副将”是具备荣誉性质的头衔,而非实授职位。

这意味着陈益怀虽然有过“副将”的头衔,但并未真正担任过这一实职。

直到1895年,他看到自己始终未能被正式授予“副将”官职,加上当时清廷的腐败和内忧外患,他选择辞官返乡,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叔高祖陈湜

陈湜是一个读书人出身,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让他有了扎实的学识和宽阔的眼界。由于学识出众,他与曾国荃成为了朋友,两人关系深厚。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的军队在石达开的率领下攻入江西,局势愈加紧迫。

曾国藩在此时命令弟弟曾国荃返回湖南募兵,组建一支新军驰援江西。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荃向陈湜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够加入队伍,一起应对危机。



根据史料记载,陈湜在加入曾国荃部队后,并未直接参军作战,而是被安排在重要的谋划岗位上。

从“招湜襄军事”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曾国荃最初对陈湜的定位更像是一名参谋长。

他负责为曾国荃出谋划策,协助制定军事战略,调度兵力和资源。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愈发壮大,对清廷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年的围攻安庆战役中,曾国荃作为湘军的主要指挥官,负责全面的战斗部署。

而在这场战役中,陈湜被委以重任,成为曾国荃的副手,全面负责其麾下各军的具体安排。

他需要协调各部队的行动,监督粮草供应,确保前线战斗顺利进行。



同治二年(1863年),陈湜因在作战中的表现出色,被授予巴图鲁勇号。

这一荣誉是清廷对战功卓著将领的褒奖,象征着勇敢与忠诚。

在当时的湘军将领中,陈湜是较早获得这一称号的人之一。



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湜跟随左宗棠参与了西征。

当时的西北局势动荡,叛乱和外敌入侵对清廷统治形成了双重威胁。

左宗棠带领军队深入荒凉的西北地区,展开了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收复战役。

陈湜在西征中表现优异,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局势的敏锐判断,协助左宗棠完成了多个关键任务。他的功绩得到了清廷的认可,被封为奇车伯巴图鲁勇号。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陈湜在山海关总兵任上去世。

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他太子少保的称号,这是清代高级官员的重要荣誉之一。

参考资料:邓群刚 陈赓的精神风范及其时代价值——以《陈赓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毛泽东研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