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那么多战例里面,台儿庄战役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典型。
而指挥这场战役的李宗仁也因此被世人所铭记,要知道他指挥的话这个队伍可不是省油的灯,而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杂牌军。
当时就有人说:幸亏是李宗仁在指挥这个队伍,要是让其他的国军将领来估计都够呛。
那么李宗仁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台儿庄战役又是什么形势呢?
台儿庄的战火
“司令,这次日军派来的是精锐的师团,眼下这个地区恐怕…”
一旁的副官小心翼翼的说着,此时的李宗仁盯着远处一言不发。
此时的日本已经势如破竹一般占领了很大的一片区域,当前的目标剑指徐州。
如果这个地方再丢了就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李宗仁看着地图,将台儿庄选择成为阻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地点。
但是此时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复杂,首先是兵力方面,淞沪会战就能看出双方,明显的差距。
虽然当时派出的是大批的精锐部队,面对着人数比自己少得多的日军,硬是没有顶住。
虽然当时的战斗意志非常顽强,但是也无法改变这个颓势,更何况自己现在面前的是日军的精锐。
另一个方面是在国民党的内部,斗争非常厉害,分为了各种派系,甚至很多时候不是一个派系的人在一起合作的时候竟然会出现见死不救的情况,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
再看看当前李宗仁要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当时山东这一块的军阀韩复渠在面对着日军的侵略是一退再退,导致了大部分的土地丢失。
虽然最后韩复渠被处决了,但是土地丢失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
这个问题也导致了兵力出现了问题,只能凑齐一支杂牌军。
往往这样的军队根本是无法打胜仗的,因为部队中的各方面配合肯定会产生很大的矛盾。
再加上当时这支军队一直被中央军拖欠军饷,各方面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宗仁竟然能够带领着这样的队伍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取得胜利,这简直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什么李宗仁能够打赢这场仗呢,实际上答案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也很复杂。
那就是做工作,他很清楚这些杂牌军为什么会没有战斗了,因为他自己也是从这样的队伍中出来的。
实际上他们都是一些爱国的人,他们也不缺乏抗日的勇气,只是中央军的一再区别对待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一直处于被看不起状态。
再加上中央军又欠军饷不发,导致了这些士兵根本就没什么干劲,这才导致了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这么低下,那么李宗仁很快察觉到了这一点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向这些将领表示,如今上了战场大家都是为国奉献的战士,没有什么区别对待,大家都是英雄。
更何况在这些队伍中本来就有着抗日热情非常高涨的队伍,比如说川军。
激烈的战争和内部矛盾
实际上搞定了这些杂牌军也并不代表着就万事大吉了,还有一个人物也是不容小觑,那就是汤恩伯。
汤恩伯这个人物面对着战争总是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不希望牺牲自己的兵力。
可是打仗哪有不牺牲的呢?不牺牲所带来的后果只有更大的牺牲。
这个问题李宗仁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可是汤恩伯的态度一直不是很明确。
无奈之下,李宗仁直接找到了蒋介石说清楚这件事,告诉他台儿庄的重要性。
韩复渠畏战被枪毙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很显然这样的情况下,汤恩伯心里也在掂量着。
蒋介石决定亲自到达这里看看,当台儿庄战役爆发的时候,蒋介石本人也是到达了这里,一直在观察着战场的情况。
这样一来首先是那些在一线抗战的战士们很感动,士气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汤恩伯也不敢再耍什么小聪明。
很快随着日军的一步步逼近,汤恩伯又开始有一点动摇了,但是上级下达了死命令,这个地方如果丢了谁也跑不了处分。
这才让汤恩伯老老实实的配合,总体来说这场战争打的算是非常艰苦的。
歼灭了大批的日军,最重要的是为抗日的事业鼓舞了士气,激发了更多人的抗日热情。
实际上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就连蒋介石和李宗仁都有很大的矛盾。
一开始两人在革命中是一对亲密的战友,双方的想法相同并且都有对抗军阀的壮志。
但是到了后来事情就发生了转变,蒋介石政变之后,李宗仁也开始调转矛头对准蒋介石。
这一对好兄弟被迫成为敌人,甚至李宗仁还逼迫蒋介石让出这个位置。
自己成为了代总统,只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蒋介石又重新回到了这个位置。
但是自此之后两人之间的矛盾就非常大,虽然谁也动不了谁,但是一直都看对方不爽。
直到后来蒋介石决定抗日的时候,双方的关系才有了好转,两人放下了之前的矛盾。
李宗仁也带领军队抗日,但是蒋介石的心腹还是一直跟李宗仁不是很合得来。
台儿庄的胜利也让蒋介石感到很吃惊,他没想到李宗仁竟然有这么大的能力。
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李宗仁很清楚这支部队需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去指挥。
参考资料:
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合作.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