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作为3.5亿普通百姓的重要出行工具和部分特殊群体的谋生工具,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过去的一年里,电动车行业历经全链条整治、多政策标准出台,以及一系列严查,让百姓深受影响。面对2025年开年之局,在新国标加持下,电动车迎来2大新风向。
从电动车全链条整治到新国标、电自新标准的落地执行,以及各地结合实情采取的一系列新标准,再到国家层面的系列动作:
电动车全链条整治专班发出红头文件,禁止“一刀切”等行为;
国务院提出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大额顶格处罚”;
国务院指示的“5个严禁”“8个不得”。
迈入2025年,电动车管理在疏与堵中,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从用车到出行,焦聚为百姓办实事。
精细化管理运作
解决百姓用车难题
电动车作为百姓的便捷交通工具,被3.5亿车主广泛使用,由此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乱停乱放、充电困难、安全隐患频发等。
关注民生基本需求,保障民生安全,从基础设施和百姓所处的基础难题入手,各地政府从源头着手进行治理。总体来讲,从3大方面解决着百姓的用车问题。
1、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设置电动车停放充电场所
对小区充电场所和充电设备进行改造,从源头解决停放、充电难题。如近日广西就发出在建筑场所设置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的新标准。
2、开展“以换代充”模式
为解决充电难题、减少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以换代充”模式在国内多个城市逐渐兴起。如在福州,已有不少运营商入局换电赛道,并加速在高校、景区等场景落地。南宁市也计划2025年建设完成2000个换电柜。
3、充电更省钱
2025年起,居民小区充电端口的电价执行居民电价,比原来商业电价降低一半,一年下来车主要节省几百上千元。
疏堵结合
为百姓出行赋能
电动车一刀切的管制模式已让百姓深受其苦,多地在规范交通秩序与民生保障之间寻求着平衡,将疏与堵、情与法相结合,为百姓出行赋能。从各地采取治理政策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2大方面:
1、积极推行电动车专用道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电动车路权问题引发关注。为维护安全,解决机动车与人行道混行的现象,各地开始积极推行电动车专用道。
早先由广西南宁设立电动车专用道,被全国推广模仿,众多网友惊艳。随后安徽、江苏、浙江、广州等地也设立电动车专用道。一些城市也正在推进,如宁夏就有网友呼吁,解决“行路难”问题,不妨设置电动车专用道。
专用道的设置,可以规范电动自行车行驶路径,减少与机动车、行人的交织冲突,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同时保障骑行安全,还能鼓励更多人选择这种绿色出行方式,进一步推动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发展。
2、多地取消电动车“4项违章处罚”
随着电动车严管的推进,多地对未佩戴头盔、闯红灯、不按车道行驶、拼加改装等违章行为处罚严厉,罚扣频繁。随着人性化管理的逐步推进,多地开始取消电动车常见的“4项违章处罚”。
如福州晋安,推行“先提醒后纠违”的治理模式,受到百姓点赞。
未戴头盔一直是交警查处的重点,如今一些地区推行“教育免罚”措施,对于未戴头盔的车主不再直接罚款,而是让其举牌、观看安全警示片等柔性执法方式。
对于因商家私自改装导致电动车违规上路的行为,多地政策明确,若车主能陈述事实且经证实不知情购买了改装车,将不予处罚。
对于日常闯红灯、不按车道行驶等违法行为,多地启动“及时改正免罚”“以学代罚”“学法减分”的创新管理模式。如西安、福州等多地已用此柔性执法行驶进行管理。
总结
2025年,随着各项政策标准的落地执行,以及即将到来的新新国标,电动车管理将更趋合理、合规,朝着更为精细化的方向深入发展,疏与堵相结合,情与法相结合,让百姓从用车到出行得到全方位的便利和惠利,满足多维需求,同时推动着电动车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新的一年中,在电动车的管理新风向下,百姓将更为惠利。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