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
凭“食”力出圈
让居民吃出幸福滋味
2024年12月31日中午11:30,大面街道师大社区食堂,70多岁的彭大爷拎着饭盒第一个走了进来,人脸刷卡后缓缓走到窗口开始打饭。黄瓜木耳肉片、山药炖排骨、烧冬瓜,彭大爷要了几个清淡的菜,又去打了碗免费的龙骨汤,慢慢装好、扣紧,再拎上往回走。
彭大爷家就住在一路之隔的龙城一号小区,平时每天中午,甚至晚上来食堂吃,成了他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一项内容。“食堂去年建起我基本就天天在这里打饭了。”彭大爷介绍,家里年轻人在上班,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孙子需要他照料,几乎腾不出精力来做饭,食堂建成后下楼就可以打饭,家常菜味道好也不贵,真的是解了一个大难题。
彭大爷正在打菜
一盆盆散发着香气的热菜,一张张小小的餐桌,一个就近而建的社区食堂,服务辖区内的老少居民,托起的是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社区全力扶助,网格员轮流打杂
网格员正在择菜
早上9点多,食堂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备菜环节。在大厅择菜的几个人中,有人穿着网格员的蓝色马褂。“网格员怎么在这里工作?”面对记者的疑问,师大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何霞笑着解答,这也是他们的一项工作。
2013年社区成立后,逐渐发展成为有6万多居民的城市社区,其中退休老人近5000人。儿女不在家、行动不方便,这些老人的一日三餐有点难,越来越多的人向社区反映了这个问题。2023年2月,社区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并综合考虑老年人口分布状况、服务半径、场地适宜等因素后,引入第三方社会运营机构,以空间换资源、空间换服务的方式,采取“公益+低偿+有偿服务”模式,办起了社区食堂。
工人正在备菜
在这里,两荤一素、两荤两素分别为16元、18元,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优惠2至3元,每顿都会提供近20个荤素菜品供选择。要尽量为居民提供可口、健康又新鲜的饭菜,经营成本就必须控制下来。于是,师大社区将辖区内的200余名网格员调动起来,排出表格每天到食堂值班,参与备菜、打饭等工作,降低第三方的人力成本,以此将实惠留给居民。
工人洗菜
此外,社区还充分整合多方资源,牵线辖区企业到食堂订餐,并协助开通了线上点餐模式,一些不方便来食堂就餐的居民线上下单,甚至一个电话后,网格员会将饭菜送到家里。在服务可以自行前来用餐的老人的同时,社区食堂也尽力服务着“走不动”的老人。
居民的自家餐厅,老少齐齐来吃饭
就餐的居民很多
临近中午,来食堂就餐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的是老两口搀扶着一路,有的是老人领着小孩一起,还有年轻人也三五成群陆续进来。一会儿功夫,食堂二三十张桌子上就都坐满了人。
菜品新鲜丰富
“家里今天没人煮饭,就带着孙女过来随便吃一点,方便又卫生。”社区居民谭阿姨表示,小区楼下就是食堂,来不及或者不想煮的时候来对付一顿,十分方便。
而四五位围坐在一起的年轻人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他们是旁边某银行的员工。这里,早已成为他们的食堂。“下班几步路就走过来了,选择的菜品也多,很不错。”他们纷纷表示。
附近居民前来就餐
来打饭的老人、拖家带口来吃的居民、附近上班的年轻人,在这里,每天中午会有200余人就餐,不同的人群在这里汇合,饭菜香氤氲的食堂里,飘荡着的是居民们的幸福生活。
食堂的自我造血,火锅外卖搞起来
食堂环境整洁优美
其实,传统社区食堂在经营中也面临着一定困境,一方面,由于其客源有限且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其菜品价格低廉,且制餐成本高,收入难以覆盖运营成本。面对这样的窘境,师大社区“积极放权”,让社区食堂在保障老年人助餐服务的基础上,可为社区其他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如晚上的特色餐饮,代卖一些土特产等。
午餐上客高峰前,食堂的工作人员就陆续开始送餐了。大盆的菜和饭由两三人一组,送到附近点餐的写字楼。而过后不久,外卖员也一个接一个地进来,取餐、送餐,有条不紊。“有些写字楼工作忙,他们就在食堂订餐,每天给他们送过去。有些是居民或附近工作的年轻人单独点的外卖。”何霞介绍,社区食堂目前已积累了一部分固定客源,每天的外卖订单也有四五十单。
网格员为社区行动不便老人送餐上门
食堂也在拓展新的路子。“我们晚上会提供火锅,兔火锅、蛙火锅都有,来吃的居民还是不少。”食堂负责人表示,食堂还代卖了洪安镇三村村某食品厂的成都糕点等特色产品。社区食堂正在探索转型之路,致力于实现从“微利惠民”到“多元共融”的蜕变。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
家门口的社区食堂
一方餐桌
托起了越来越多居民
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公园路社区、崇德社区
在龙泉驿
这样开在离居民
最近地方的食堂正越来越多
简单的餐食里
是那份浓浓的关爱
主编:白龙祥
副主编:邓晴凤
责任编辑:李娜 邓爽
编辑:张静
记者:《百姓之声》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