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初,广西北海市《北海日报》正式创刊;海军驻北海某部的一名报道员告诉我,《北海日报》创刊了,需要各类新闻稿件和评论文章;此时我正在湛江某海军部队服役,是一名业余报道员;得知这个信息后,我便通过邮寄方式向《北海日报》投稿;没想到,一周后,《北海日报》在第二版就刊登出来了,评论文章的标题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事后,通联处还按通联地址给我寄来了样报。
拿到油墨飘香的四开版《北海日报》,我欣喜不已,反复阅读版面,不放过每篇报道和评论文章。我还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信给通联处,索要前一个月的《北海日报》,说是“要认真琢磨版面和办报风格,以便有针对性地投稿”,没想到,通联处的同志还真给我回信并寄来了一大摞的《北海日报》,我十分欣喜,花了好长时间,认真研读报纸版面,写稿的积极性也大增,几乎一周要投一、两篇评论稿件给《北海日报》。
也许是勤奋感动了编辑,也许是稿件题材戳中了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二版编辑王淡如老师还给我回了一封信,鼓励我多思多写时评文章,对所投稿件作了针对性地点评,并对以后投稿质量还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这让我收益匪浅,深为感动。
一九八五年初,鉴于我所投的评论文章质量方面大有提升,《北海日报》在二版专门开辟一个叫“耳闻目睹”的评论专栏,刊登我和其他作者的评论文章,主要以我的评论文章为主,这更让我喜出望外,惊喜连连。
为了更好写作和投稿,我一方面加强新闻写作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深入基层,利用军民共建的机会,走遍共建点,了解社会舆情,打探民众反映和议论的热点话题,听取民众建设性意见,再加之勤思独想,思维发酵,视角也变得越来越开阔,文笔也越来越干练老辣,所投稿件几乎“百发百中”;这在当时的海军部队新闻报道员的“圈子”中,意想不到地成为了一段佳话;大家都说我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后来受此连续撰写评论的启发,我写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类的评论文章,为此,《人民海军》报又为我开辟了一个“政治工作录与思”的专栏,刊登了我大量的短小精悍的评论文章;由于见报数量多,覆盖面广,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南海舰队连续四年给我记了三等功,我还多次被评为海军部队中的优秀新闻报道员;有一个通讯员还专门报道了我搞写作的事迹,标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军功章有编辑老师的一半;尤其是《北海日报》的王淡如编辑,可以这么说,她是我从事写作的引路人;后来,我调进了广州某部队企业搞生产经营,由于业务繁忙,写作不得不停顿下来,但我与王淡如编辑的通信从来没有中断,我邀请她来广州旅游,想请她吃餐饭,表达感激之情,她却总是以“工作忙”等各种理由拒绝,说“以后再说”;这“以后再说”,便成了我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一直到现在,我还未曾见到过王淡如编辑;也不知她是否还健在?!日子过得可好?!如果她能看到我的这篇文章,请一定与我联系,我一定赶来北海探望她,弥补那份不曾遗忘的感激之情,并汇报一下我的人生收获与幸福归宿。
“小荷已到叶茂时”;可以这么说,我文学的星辰大海,是从北海起航的。当初的一个业余报道员、评论员,现在已成为了广东省一名正儿八经的作家,出版了八部文学著作,还有两部企业管理著作,数年来还在全国各地获得各种文学奖项,创作成绩斐然;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北海日报》“功不可没”!王淡如编辑更是“恩重如山”!所以,在《北海日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我把我这数十年来与《北海日报》的“缠绵”而又悱恻的故事讲出来,既是感恩表达,又是过往回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与《北海日报》虽然中间“失联”了一段时间,但去年又与她重新联络上了,通过一个叫扶建邦的海军战友的介绍和推荐,我的一篇文学随笔《拾掇心情》再次登上了去年一月二十九日的《北海日报》“文艺沙龙”版,与上次用稿的时间跨度整整36年。时光不老,真情永恒,再续了今生我与《北海日报》的“前缘”与“后谊”。
2025年元月7日
☆ 本文作者简介:杨德振,中共党员、复转军人、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现为酒店高管;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杂文、诗歌、散文随笔数百篇;已出版八部散文著作,两部企业管理专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