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在位24年,宵衣旰食、勤于朝政,开创盛世“开皇之治”,所以在隋炀帝登基的时候国库十分充裕。而隋炀帝杨广想要超越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而成为千古一帝,而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嬴政统一六国,刘彻则是派卫青与霍去病多次出征匈奴。所以隋炀帝登基之初,便开始对外用兵: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以突厥之兵攻打契丹,后南下攻打临邑(越南);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收复西突厥,并且大败吐谷浑(tuyuhun)
隋炀帝登基之初,对外用兵确实对隋朝产生了一些积极地影响。
然而从大业八年(612年)开始,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先后三次亲征高句丽,前两次惨败而归,不仅使得国库空虚,而且隋炀帝因此而众叛亲离,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加速了隋朝的结束。
隋炀帝征天下兵马,亲自率兵征讨高句丽,为何前两次会惨败呢?尤其是第一次,隋炀帝率领百万大军东征,结果只回来了2700多人。
01
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三国:百济、新罗以及高句丽。
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的北部,是三国中势力最为强盛的。而高句丽同隋朝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因为高句丽不肯向隋朝称臣,甚至在隋朝建立以后,高句丽国王联合靺鞨(mohe)袭扰辽西,结果被隋军大败。因为隋朝的实力强盛,所以高句丽国王高元遂便主动向隋文帝谢罪,并且称臣,此事才不了了之。
大业三年(607年),高句丽国王遣使去往东突厥,而隋朝却迟迟没有等来高句丽的使者。
被高句丽国王如此轻视,让隋炀帝很是不痛快,黄门侍郎裴矩便建议隋炀帝告知高句丽:若是再不派人来朝的话,朝廷便会派兵攻打。没想到高句丽居然没有将隋炀帝的威慑放在眼里,迟迟不来朝,隋炀帝很是生气,便正式下令东征。
而正是从隋炀帝决定东征开始,隋炀帝与隋朝的命运便发生了转折。
为了准备此次大战,隋炀帝可谓是举全国之力:
为了扩充水军,隋炀帝便在东莱海口督造300艘战船;
战车、兵车则是没有定数;
从淮河、长江以南征集三万弓箭手、五万突击手;
将洛口仓与黎阳仓的粮食都调到了涿郡,以备不时之需
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大业八年(612年)在涿郡聚集了百万隋军,共分24路大军,向辽东进发。
而隋炀帝所谓统帅则是亲自率领六军,跟随在大军之后,此次出征辽东的隋军,前后相连达到了一千多里。而除了这24路大军外,隋朝还有水军从东莱出发,直指平壤。
单看双方的兵力悬殊如此之大,高句丽必定不是隋炀帝的对手,隋炀帝此次出征必定大胜而归。
然而第一次,便惨败而归,这究竟是为何呢?
02第一次东征惨败而归
等到了辽河的时候,隋军打造的浮桥长度不够,导致隋军在渡河的时候遭到了高句丽军的偷袭,在高句丽军的长矛下,隋军很难前行。
前锋大将麦铁杖看到这样的情况,便单枪匹马直接冲到了河岸边,紧随麦铁杖之后,又有两位身手很不错的部将也上岸同高句丽军殊死搏斗,奈何高句丽士兵越来越多,导致隋军无法救援麦铁杖三人。最终寡不敌众,麦铁杖三人以身殉国。
隋炀帝得知麦铁杖战死的消息后,很是伤心,便下旨将其追封为宿国公。
虽然很艰难,但最终隋军还是顺利渡过了辽河,并且包围了辽东城。
然而看过《孙子兵法》的,应该知道这样一句话:
兵者,诡道也!
隋炀帝便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在双方还未正式开战的时候,隋炀帝便下旨三军:若是高句丽军乞降的话,便要即刻安抚,不要轻举妄动。
高句丽军得知隋军的这一弱点后,便先后多次假装投降。
这隋军不胜其烦,战斗力也越来越差,以至于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未攻克辽东。
在辽东久攻不下的同时,隋朝的水军也不顺利,原本隋朝水军打算直接攻克平壤,但是有高句丽国王的坚守,隋朝水军一时间难以攻克。即便是扶余道军将宇文述率领三十万大军到达平壤城下,平壤城仍旧是久攻不下。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军的粮草不足,隋炀帝不得不下令撤退。
然而就在隋军撤退的时候,高句丽军在清川突袭了隋军,导致毫无准备的隋军大败,一时间死伤无数。大业八年七月,隋炀帝的车驾终于回到了涿郡,大军出发的地方;然而跟随隋炀帝一起出发的将士们,大多并未一起回来,隋炀帝身边仅有2700多人。
隋炀帝第一次东征,便惨败而归。
03第二次东征
待隋炀帝回到长安后,随即便下旨将洛阳、黎阳、太原等地的粮食都运到望海,尚书樊子盖奉命留守涿郡。大业九年,隋炀帝再次召天下兵力,第二次东征高句丽。
正当隋炀帝准备第二次东征的时候,隋朝的起义军已经开始发展。
不过此时的隋炀帝还无心顾及这些小的叛乱,只是让自己两个尚且只有10岁的孙儿留守在大兴与洛阳。如此一来,隋炀帝便是将偌大的隋朝交到了两个孩童的手里,实在是荒唐。
第二次东征比第一次要顺利得多,隋军很快便到达了辽东城下,而且很快双方便陷入了胶着的状态。此次隋炀帝也不再对高句丽军讲仁义,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破城。
正当隋炀帝在辽东与高句丽军殊死搏斗的时候,朝中却出事了——负责为隋炀帝东征督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城起兵造反,而且叛军已经威胁到了东都。
杨玄感是隋炀帝登基的第一大功臣杨素的儿子,杨素是弘农华阴人,在隋文帝在位时便颇受倚重,杨玄感也入朝为官。杨玄感本就是文武全才,又有一位在朝为重臣的父亲在,自然是仕途十分顺遂,很快便位居二品官,同自己的父亲杨素同级。
后来隋文帝觉得不是很妥当,便将杨玄感降为三品,不过杨玄感对此并没有意见。
杨素在隋炀帝杨广被封为皇太子、登基称帝上功劳最大,可以说若无杨素,杨广几乎不可能有被封为太子、称帝的机会。所以隋炀帝登基后,便给了杨家极大地恩赏。然而隋炀帝的猜忌心很强,在登基后便十分忌惮杨素,只是给杨素一些虚职,杨素因此在隋炀帝继位后抑郁而终。
在杨素病重的时候,隋炀帝多次派人前去探望杨素,表面上是关心杨素的病情,实则是希望杨素早些病逝。杨素又如何不知道隋炀帝的心思呢?就连隋炀帝自己都说:若是杨素不死,杨家便会被灭门。
杨素去世后,杨玄感便位至礼部尚书,一时间身居要职。
虽然杨玄感得到了隋炀帝的重用,但是因父亲的死杨玄感早已对隋炀帝心生怨恨。
与此同时,隋炀帝对杨家也是越来越猜忌,杨玄感同诸位弟弟们商议,想要除掉隋炀帝,扶隋炀帝的侄儿秦王杨浩为新帝。
所以杨玄感便打算“先发制人”,趁着隋炀帝东征,起兵造反。
杨玄感起兵,让隋炀帝顿时便坐不住了,即刻下令回军平定叛乱。
然而在隋军撤退的时候,高句丽军再次趁机攻打隋军,导致隋军在一次损失惨重。
在回军的路上,隋炀帝便命陈棱攻打黎阳。杨玄感是在黎阳起兵,很显然隋炀帝如此做就是为了直接切断杨玄感的后路。除此之外,隋炀帝还命:
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在洛阳召集部队,向洛阳进发;
大将宇文述与来护儿则是率兵,前往东都平定叛乱。
随着隋炀帝下令回军,杨玄感的处境越来越艰难,若是杨玄感能够带着自己的主力部队突围的话,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然而杨玄感却听从谋士李子雄的话,将自己的起义军分成了两路。兵力一分散,杨玄感的势力自然是大不如前,很快便败下阵来。
与此同时,隋军已经对杨玄感的叛军形成了包围之势。
既然攻打洛阳已经没有希望,杨玄感便率兵攻打长安,若是能够顺利攻克长安的杨玄感尚且还有希望东山再起。然而他却在弘农宫停滞不前,弘农宫有隋炀帝修建的行宫,而且弘农宫是杨玄感的老家,所以当地的百姓便劝说杨玄感能够将弘农宫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然而杨玄感攻打弘农宫三天,都没有将其攻克。
而杨玄感也因此错失了攻打长安的战机,而宇文述的大军也已经追了上来,无奈杨玄感只能暂且放弃攻打弘农宫,向西逃走。
然而隋军紧随杨玄感之后,杨玄感便不得不一边往逃一边应对朝廷的部队,杨玄感麾下的将士们也因为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战斗力越来越弱。
等杨玄感逃到董杜原的时候,其部队已经被打的溃不成军。
见自己的大势已去,杨玄感便打算跟弟弟杨积善突围,但是宇文述已经将杨玄感团团包围,杨玄感已经无路可去。杨玄感不愿被隋炀帝抓住后受辱,便让弟弟结果了自己。
紧接着隋炀帝便让大理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等人一起追查杨玄感的同党,因杨玄感叛乱,牵连三万多人被杀,并且被籍没家产;其实其中大部分是被冤杀的,另外还有六千多人被流放。
除此之外,杨玄感在围困东都的时候曾开仓放粮,有很多的百姓都接受了杨玄感赈济的粮食;而这些百姓,也受到了杨玄感的牵连,在东都城之南被处死了。
杨玄感之乱虽然被隋炀帝平息,但是在杨玄感叛乱后,余杭百姓刘元进等人也响应杨玄感起兵;杨玄感虽然失败,但是却加速了隋朝的农民起义,实际上隋朝因杨玄感叛乱已经摇摇欲坠。
但是即便是如此,隋炀帝仍旧不顾及这些,因为他只有一个目标——东征高句丽。
第三次东征
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再次召集天下兵马,准备第三次东征。
这年三月,隋炀帝前往涿郡,在前往涿郡的路上已经有很多的士兵逃走;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隋炀帝便在临渝宫斩杀叛乱者,以达到杀鸡儆狗的作用。但即便是如此,仍旧有士兵不断地逃走
这年七月,隋炀帝已经率兵到达怀远,此时的隋朝可以说已经是天下大乱,所以隋炀帝命各地征集的兵马大多并未按时到达指定的地方。
虽然隋军如此,但在人数以及实力上仍旧占绝对的优势。
所以第三次东征高句丽,隋军十分顺遂。
大将来护儿率领水军在卑沙城大败高句丽军后,便率兵直达平壤。高句丽国王十分害怕,便主动乞降,并且将隋朝的叛将斛斯政送给了隋炀帝。
隋炀帝十分高兴,便下令来护儿率军返回。
来护儿认为这是攻破高句丽的大好时机,不想撤军,但是诸将都不敢违抗隋炀帝之命,来护儿只好率军返回。
这年十月,隋炀帝的车驾回到了西京,便下令高句丽国王来朝。
但是高句丽国王并没有听从隋炀帝的诏令,隋炀帝便十分生气,打算再一次东征,但是终究没能成行;毕竟此时的隋朝已经没有条件再支持隋炀帝第四次东征: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在北巡长城的时候,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在雁门,而突厥也趁机攻占了隋朝39座城池。这年九月,始毕可汗才撤兵。
大业十三年四月,李密率领瓦岗军围困了东都,并且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的罪状;
这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六个月后攻入长安,扶持隋炀帝的孙儿杨侑为新帝,而自己为丞相
而此时的隋炀帝却在江都越来越昏庸,并没有回北方的意思,甚至想要迁居丹阳宫(南京),而跟随隋炀帝神那边的将士们大多是关中人,他们很是思念家人,所以便推举大将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领,起兵叛乱。而隋炀帝,最终也被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