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之所以能成就一段姻缘,全是因为他母亲太穆皇后窦氏的名声太响亮,以至于长孙家的人主动前来攀亲。
这个窦氏可不是一般人。
她是北周皇族出身,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父亲是北周重臣窦毅。
史载,窦氏3岁便能通读《烈女传》、《女戒》等书籍。
宇文邕十分宠爱这个外甥女,所以从小就把她接到皇宫生活,当时北周还没有统一北方,西边面临北齐的威胁,北边是突厥人虎视眈眈,南边还有南陈。
北周为了获得突厥的支持,宇文邕便娶了突厥的阿史那公主为妻,并将其立为皇后,但宇文邕并不喜欢这位阿史那公主,所以经常冷落她。
此时年仅七八岁的窦氏见此情景,直接找到宇文邕劝谏道:
“如今天下并不平静,突厥依然十分强大,希望舅舅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多多抚慰阿史那皇后,以苍生为念。只要有了突厥的支持,西边的北齐,南边的陈朝便不足为虑。”
此番言论对当时的天下格局看得十分透彻,并且直击要害,还点明解决之道,那就是他宇文邕目前需要突厥的支持,才能保江山无忧,甚至开疆拓土。
可要是得罪了突厥公主,一旦没有突厥人的支持,北周不仅多了突厥这么一个强大的敌人,还有周边北齐、南陈环伺,只怕江山难保。
当时窦氏年仅七八岁,就有如此见解,宇文邕十分惊讶,随后采纳了她的意见,从此对阿史那皇后多有宠爱。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得年轻的窦氏名动京城,成了王公大臣口中的才女。
几年后,窦氏到了婚配的年纪,京城的世家大族都想求娶这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窦毅为了给女儿选一个最好的夫婿,便设下擂台,以比试箭术的方法来选婿,他将自家的一面屏风拿出来,在上面画上一两只孔雀,参与比试的人必须连续三箭都射中画中孔雀的眼睛,才算胜出。
当时来参加比试的人很多,却无一人能做到,唯独年轻的李渊三箭皆中,于是李渊就成了窦氏的夫婿,由此诞生历史典故“雀屏中选”。
后来两人成婚后,生下了李建成、李世民等子女。
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大权后,很快完成了天下一统。
当时,长孙家有个叫长孙晟的人,就是长孙皇后的父亲,李世民未来的岳父,此人是个厉害的角色。
正是在他的谋划下,强大的突厥人被他肢解,最终分裂成东突厥和西突厥,然后向隋朝称臣。
长孙皇后正是长孙晟的小女儿,对于女儿的婚事,长孙家的人十分上心,但一时半会儿也没有合适的人选。
这时,长孙晟他哥长孙炽出现了,此人对李世民的母亲窦氏的才华十分钦佩,于是向长孙晟推荐和李渊联姻。
他跟长孙晟说,窦氏这么厉害的才女,名动京城,李渊为人有气度,头脑睿智,当年雀屏中选的事迹更是名扬一时,这两个人调教出来的儿子也绝不是泛泛之辈。
所以,长孙炽建议长孙晟跟李渊结下姻亲之好。
这长孙晟也不是一般人,他很清楚窦氏的名气,还有李渊的为人,于是同意了长孙炽的意见,亲自登门求亲。
就这样,在两家人的商议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定下了娃娃亲。
但是,在娃娃亲之外,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之间还多了一层关系。
长孙晟几年后病逝,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以及母亲被同父异母的哥哥赶出家门,最后只能跟着母亲回娘家。
长孙皇后的母亲高氏有个哥哥叫高士廉收留了妹妹,而且对外甥女长孙氏和外甥长孙无忌非常好,基本上属于当成亲生儿女那般对待了。
长孙无忌当时处于少年时代,而且结识了李世民,两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很快便发展成为好基友的关系。
这期间,由于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之间的好友关系,既然两人来往密切,那么李世民应该没少去长孙无忌的家里,因此肯定和长孙皇后早有交往。
虽然史书里没说,但两人之间应该存在一些青梅竹马的情分在里面。
613年,高士廉也知道长孙皇后和李世民有娃娃亲,而且观察李世民也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于是做主让他们成婚。
这一年,长孙皇后13岁,李世民16岁。
然而,这一年却成了他们终生难忘的一年。
他们成婚后不久,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不幸病逝,同一时间段,由于杨玄感谋反失败,高士廉受到牵连,被贬官外放到岭南。
对于这对刚刚成婚的小夫妻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一个没了母亲,另一个则是亲如父亲的舅舅被贬官外放到偏僻地区。
在这种打击下,年轻的夫妻二人只能互相勉励,以度过这段悲痛的日子。
三年后,李渊被隋炀帝杨广任命为太原留守。
此时距离天下大乱已经不远了,李渊在太原期间,让嫡长子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去河东,以便于联结当地豪杰,为起兵反隋做准备。
李渊的儿子中,就只有李世民还留在太原。
这期间,由于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已经离世,所以李渊在太原的家里大小事务都交给了长孙皇后打理,17岁的长孙皇后由此承担起了当家主母的职责。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最幸福、最甜蜜的时光,应该就是在太原的这些年。
毕竟再往后的话,李世民就长期在外征战了,再继续往后的话,那就是老夫老妻了,而且李世民还纳了别的妃子,就再没年轻时候那种热恋中的甜蜜了。
那么长孙皇后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按照历史记载来说的话,她应该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贤妻良母型的女人。
她智慧的一面是,深度参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称帝后,她做起了一个贤内助的角色。
李渊起兵攻破长安后,李世民开始统领大军南征北战,随着李世民立下的战功越来越多,被封的官职也越来越大,最后李渊甚至封无可封,干脆给了他一个天策上将这种独一无二的官职。
李世民的这些战功、威望、官职,逐渐让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威胁,由此对李世民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这期间,李渊后宫的张婕妤在李世民攻克洛阳时,向李渊请求将洛阳数十顷良田赐给她父亲,并得到李渊的同意,但李世民在此之前已经把那块地赏给了淮安王李神通,结果张婕妤没拿到,于是和李世民结下梁子。
此后,张婕妤便联合李渊后宫的另一个妃子尹德妃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渊吉结成同盟,对付李世民。
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在皇宫中缺乏支持者,而李渊如果长期听信张婕妤和尹德妃讲李世民坏话,对李世民是十分不利的。
这种情况下,长孙皇后干脆亲自出面,经常在宫里走动,送个礼,拉拉关系什么的,同时也为李世民打探情报,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利的局面。
玄武门之变爆发前,长孙皇后甚至曾经亲自和李世民的心腹谋士房玄龄等人一起谋划,说明她深度参与了事变前的谋划。
这事儿在《旧唐书.房玄龄传》中就有记载。
及九年之际,机临事迫,身被斥逐,阙于谟谋,犹服道士之衣,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于臣节,自无所负。——《旧唐书》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集结800将士,准备前往玄武门设伏。
这时,长孙皇后出现了,她站在李世民身旁,亲自做了战前动员,而且口才还不错,一番演讲下来,李世民身边的猛将以及那群大头兵无不动容,因此更加坚定地为秦王效死命。
李世民登基后,她主要干了三件事。
首先是以间接的方式去帮助李世民治理天下。
长孙皇后这个人从不干预朝政,但她喜欢读书,李世民也读,两人经常一起看书。
但是,李世民毕竟是皇帝,每天要处理很多国事,也会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挺麻烦的。
于是在下班以后回到宫里,他就会不自觉地跟长孙皇后谈论起朝廷上那些大事来,可长孙皇后坚持后宫不能干政,让李世民不要跟她说。
然而,李世民也很信任她,觉得说了也没啥,出出主意也不错啊。
于是直接就把朝廷里商议的一些国事说出来,听听长孙皇后的意见,谁知,长孙皇后干脆就闭口不言,一句话也不说,搞得李世民挺无奈的。
最后,这夫妻二人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办法。
因为两人平时会一起看书,所以谈论书里面那些比唐朝更早的古代人故事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就会谈到前面的那些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些得失,长孙皇后对此总是能从容应对,还能发表出独特的见解。
那些跟治理国家相关的事情,以史为鉴,对于李世民治理大唐是能提供很多借鉴的,而长孙皇后的独特见解就这样启发了李世民,间接地帮助他处理好朝政大事。
这样一来,既没有干政,又起到帮助李世民的作用,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另一方面还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提醒李世民要做个好皇帝,要施行仁政,不要瞎折腾。
而且她很聪明,从来不直接指出哪里错了,而是引经据典,把历史上一些引人深思的典故讲出来,通过典故讲道理,令人信服。
其中就有一件事,就十分经典。
李世民这人喜欢宝马良驹,因此在宫中养了不少良马,谁知有一天,有一匹马也没生病,就突然死掉了,李世民十分震怒,当场就要杀了负责养马的人。
这时,长孙皇后出现了,她对李世民说:
“臣妾昔日与陛下一起读书时,曾经读到一则故事,以前齐景公也曾经因为马死了,因而要杀养马的人,晏子就站出来列举养马人的罪过:
第一,国君让你养马,你却给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
第二,今天国君杀了你,要是让百姓知道国君因为一匹马死了而杀人,必定埋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
第三,其他诸侯要是知道了这事儿,必然轻视我们齐国,这是第三条罪。
齐景公听完后,明白了言外之意,于是下令赦免了养马的人。
陛下当时和我一起看的这个故事,难道陛下忘了吗?”
这个故事相当有针对性,同样都是因为养马的不慎养死了马,导致要被砍头,而晏子说的那些罪状其实是在提醒齐景公,因为区区一匹马而杀人,会有怎样的不利后果。
长孙皇后的一下就能想到这么一个故事,其知识储备也是很厉害的。
李世民听完之后,顿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个养马的人也因此逃过一劫。
对于长孙皇后通过谈论书籍中的故事,来帮助丈夫治理国家这事儿,李世民也是亲口承认过的,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
又谓房玄龄曰:“ 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贞观政要》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资治通鉴》
其次,她为一些忠诚正直的贤良大臣提供了庇护。
当然了,这种庇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是包庇心腹那种。
就拿魏征来说吧,他当面指责李世民,顶撞皇帝也不是一两次了,其中就有一次把李世民给气得牙痒痒,就差点把魏征给砍了。
正是长孙皇后利用自己在李世民心中的影响力,加以劝谏,才让李世民消了火,保住了魏征。
第三件事情,是阻止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的人生信条就是后宫不能干政,干政没有好下场,同样的,皇后的娘家人作为外戚,也不能权势过盛,否则也没有好下场。
这是有历史教训的,所以当李世民决定重用长孙无忌,让他执掌朝政时,长孙皇后极力反对,并以汉朝的吕后、霍光作为反面教材,提醒李世民,皇后干政,外戚掌权是祸患,绝对不行。
李世民一开始不听,坚持要给长孙无忌高官实权,结果长孙皇后干脆私下要求长孙无忌去主动辞职。
在她的反对下,李世民十分无奈,但还是尊重老婆的意见,只给了长孙无忌一些闲散的官职。
可惜的是,长孙皇后离世后,李世民把这件事抛诸脑后,重新重用长孙无忌,还让他做了辅政大臣。
结果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对朝廷大臣进行了一场大清洗,顺便杀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以及好几个李唐宗室。
而长孙无忌也因为把持朝政,让唐高宗感受到皇权受到威胁,最后在李治和武则天的联手打击下,先是被流放,接着被逼死。
还真是应验了长孙皇后说的那些历史教训。
这三件事,都是长孙皇后充满智慧的一面。
说她是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就是因为她尽管有智慧,但坚持不干预朝政,甘愿在幕后做一个贤内助,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通过间接的方式帮助李世民治理国家,至死也不逾越那条干政的红线。
一个没有野心的女人,做到这样,被列为一代贤后,一点也不为过。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逝,年仅36岁,从此以后,李世民的执政能力开始有所下滑,可见她对李世民的影响有多深。
参考史料:《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