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她的祖父起就在朝为官,因此那时候,家庭对秋瑾的管束十分严厉。在及笄后,秋瑾就在绣娘的教导下开始学习女红,并且非常拿手,尤其擅长虫鸟花卉,阴阳反背。
由于出生于大户人家,走路都有讲究,女子不能像男子一样大踏步走,只能慢慢移动。因为女子头上需要戴许多金银首饰,走起路来势必要碰撞发出叮当的响声,但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秋瑾也没能逃过封建制度的残害。
秋瑾的大嫂张淳芝与秋瑾的关系最为要好。据她回忆,她刚嫁到秋家时秋瑾也是小脚,直到去日本留学才放了足,不过也没能拯救已经畸形的脚。
但秋瑾不似深闺小姐一样只学女工,也好读书、喜欢骑马击剑,从小就有一种英气。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然而,即便秋瑾对这些封建礼教深为反感,但她毕竟是秋家的大小姐,还是逃不过“父母之命”,连自己的婚姻也不能做主。
1894年,秋瑾的父亲任湘乡县督销总办的时候,由表亲曾国藩之孙介绍,结识了湖南巨富王黻臣。王黻臣的儿子王廷钧正当适婚年龄,两家一商量,决定结为亲家。
第二年,17岁的秋瑾随父亲来湘,与王廷钧结为了夫妻。
初到王家时,婆家对秋瑾还不错,婆婆屈氏给她准备的见面礼不是一般的金银首饰,而是湘潭城内一爿钱庄。如果换了别人应该非常满意,但秋瑾不爱金钱,并不以为然。
这时候的秋瑾还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她和普通妇女一样相夫教子,为王家诞下了一男一女。但在几年后,秋瑾突然被激发了爱国之情。
原来在1903年,秋瑾随丈夫进京任职,途中要从湘潭到长沙抵上海,改乘海轮由东海到渤海。可当船到天津塘沽时,中国人却要接受外国海关人员的检疫检查,无论男女,都要脱光衣服检查,名为检疫,实际上是在侮辱中国妇女。
面对如此侮辱中国国格、人格的事情,秋瑾十分愤怒,坚决拒绝脱光衣服检查。洋人还想强制执行,秋瑾大哭大闹,绝不肯忍受这种奇耻大辱。最后虽然被一位中国官员解围,但这件事在秋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达北京后,正值庚子事变以后不久,由于八国联军的洗劫,城内萧条,百姓生灵涂炭。看到这一幕,秋瑾又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最终她下定决心,一定要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辱。
这趟北京之行,彻底改变了秋瑾的人生。
1904年,秋瑾为寻求自由和救国之道东渡日本,很快就认识了一批民主革命志士。一年后,秋瑾归国,经革命党人陶成章、徐锡麟的介绍加入光复会,展开了反清运动。
秋瑾的革命行动很快就被清政府视为了眼中钉,王家得知后惶恐不已,生怕受到连累。反观秋家,大嫂张淳芝非常支持秋瑾的革命活动,还时常拿出金钱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即使在秋瑾被捕前半天时间里,张淳芝还3次派人送钱给秋瑾,想让她及早走避。
但秋瑾当时并不愿抛下伙伴独自逃走,1907年,山阴县令李钟岳碍于压力迫不得已将秋瑾逮捕。
县令李钟岳对秋瑾心存敬佩,他不忍秋瑾在狱中受苦,便以礼相待,两人还彻夜交谈。秋瑾还因此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世名句。
7月15日,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省博物馆里有个姓裘的老木匠,他曾亲眼看到了秋瑾被杀的全过程。那年,老木匠只有12岁,他说秋瑾被砍的时候,一刀下去,头没有砍下去,砍了好几刀才砍下来。
在秋瑾被害后的68天内,行刑的县令李钟岳备受煎熬,心灰意冷的他脱下官服告老还乡。然而在杭州寓所里,李钟岳始终无法原谅自己,竟连续自杀三次,最终自缢身亡。
一代女杰就这样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在她就义后,她的遗体却长期不能入土为安,共经历12次迁移13次下葬。
对此,大嫂张淳芝表示:“王家最让人心寒。”
原来,当时秋瑾是朝廷要犯,王家不敢贸然领走遗体,在她殉难后的第二年12月,才被生前好友吴芝瑛和徐自华冒险践生前之约,将她的灵柩葬于西湖西泠桥西。但此事很快就被清廷一名御史发觉,上奏弹劾平墓,清廷准奏,秋瑾的遗骸又只好迁回故乡绍兴。
不久,秋瑾的丈夫王廷钧因病去世,大嫂张淳芝希望他们能够夫妻合茔,就把她的灵柩运到了湘潭王宅。然而,秋瑾婆婆屈氏却骂秋瑾是“女匪”,不让合茔,也不准葬入祖坟,只让秋瑾进入王家的义冢,经受风吹日晒之苦。
对于王家的做法,大嫂张淳芝十分愤怒,多年后,她给子孙后代立下家规:有人要污蔑、诋毁秋瑾时,王家是不会给她出头的,所以不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形式,我们秋家人都应该挺身而出。
后来国民政府在孙中山的旨意下,把秋瑾烈士家属证和二万银元抚恤金都悉数发给了秋家。之所以没有发给王家,是因为国民政府认为秋瑾自离开北京留日伊始,以后的革命活动都发生在绍兴,生活起居也在秋家。
但张淳芝并没有收下烈属证和抚恤金,而是将这些全部送到了王家,并不是因为不承认自己是烈属,而是不想沾秋瑾的任何荣誉。不过,王家也没有收下,张淳芝也只好将这笔钱都存在了银行中。
后来,秋瑾的女儿王灿芝找到张淳芝,哭诉王家不给予她经济上的支持,张淳芝便将存起来的抚恤金全部拿了出来,资助其到美国留学。王灿芝十分争气,到美国后学习航空工程专业。
在之后的许多年,张淳芝时常向后代讲述秋瑾的事迹。但告诫后代,秋瑾身后的一切荣誉都不允许去沾,去争,去炫耀。多年来,秋家人也始终遵守着这一条家规。
然而,对于秋瑾与王家的关系,秋瑾的孙儿王学东却表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不堪。他认为,当时王廷钧和王黻臣相继离世,家道没落,安葬秋瑾对屈氏来说也十分不易,而且她还要一个人照看10岁的孙子和6岁的孙女。
晚年,王学东发现社会上对秋瑾宣传太少,这让他感到加强对秋瑾宣传的必要。从2015年株洲秋瑾故居开放后,王学东便开始不遗余力地收集秋瑾的资料,宣传秋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