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是《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和怨之道,也叫为善之道。
常言道:天下事尽皆人事。
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人事活动展开的。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就叫做社会。
在整个天下、整个社会之中,每一个人都必然会与其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交际与交往。在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与交往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爱恨情仇。
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就叫做和,一种就叫做怨。
和可以使天下兴旺,怨可以使天下衰亡。
和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和睦,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背离崩坏。
和则互帮互助,怨则相互倾轧、离心离德。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和一怨也是道。
和则温暖舒适,属于阳;怨则愤懑凉薄,属于阴。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阴怨是常态,阳和则需要人们不停地付出与维护。
在天下间、在人与人之间,可以任由人们心底的阴怨情绪持续发酵吗?显然是不能的。
假如人们任由怨怼的情绪在私下里恣意发酵,那么人与人、群与群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变得离心离德,甚至会彻底的对立起来。所有的社会矛盾基本上都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
当人与人之间的积怨再也无法遏制的时候,就会像洪水一样猛烈爆发出来。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基本上都算得上是阴怨恣意生长的时代。所以古代中国才会渐行渐弱,才会王朝更迭不断。
臣拜君、子跪父、妻尊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些虽然都是封建社会的固有制度,人们在表面上也不得不遵守这些制度,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里、在人们的心底深处,又何尝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阴怨和怨怼呢?
有阴怨就需要及时化解,然而封建制度本身如此,又如何能够化解得了一丝一毫呢?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人平等制度,要远远优越于古代的封建制度。
好的社会制度可以让天下和睦友善、蒸蒸日上;
坏的社会制度,即使人们什么都不做,也会让人们心底的阴怨恣意横流。
阴怨是人们心底的一种气,是人们精神领域中的一种气机状态、情绪状态,它虽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却能被每一个人切身的感受到。
假如人们不懂得如何化解自身的阴怨、心底的怨气,那么每一个人都会像是在负重前行一样,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人们生而为人的乐趣,也会大大降低人们发明创造的能力。
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怨就需要化解。天下间的和睦不会无缘无故地到来。天下和睦是通过化解阴怨来实现的。
和怨,就是化解怨。怨得以化解,便成为了和。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大一小也是道。
怨分两种:一种是大怨,一种是小怨。小怨,又叫做余怨。
和大怨,就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巨大的怨恨、仇恨。世间的仇恨不可能一下子就化解于无形,在化解掉巨大的怨恨之后,还必然会余留下很多的怨怼与愤懑。
也就是说:谁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化解怨,人们只能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顺序去化解怨。
在大怨变成小怨之后,安稳舒适的环境与关系,可以让人们的内心真正变得和善温暖起来。这就是“安可以为善”的意思。
假如人们最终无法获得真正安稳的生活,那么一切化解阴怨的努力也终将功亏一篑。
也就是说:假如人们生活安稳,自然就会心生和善;假如人们生活困苦,也自然就会心生仇怨。
如此一来,人们又何须化解仇怨呢?天下的阴怨又何须特意的化解呢?假如人们的行为正确,根本就不会产生仇怨;假如人们的行为有差错,怨就会恣意生长。
圣人之所以能够无为而无不为,也在于此。圣人只需要如天地般去保护人们的生计,就可以使得天下逐渐和睦。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契,是契约,是古人用刀子刻下的文字,也是古人用刀子刻下的承诺、刻下的诺言。
彻,是贯彻、透彻、彻底;一项制度的贯彻、实施、执行,就叫做彻。
圣人执掌天下所真正关注与重视的内容,是自己曾经许下的承诺与诺言,而不是过多地责备于别人。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左一右也是道。一契一彻还是道。
有左契,就会有右契;左契是自己承诺,右契是别人的承诺。
有契,就会有彻;有承诺,就会有执行。承诺是契,执行是彻。承诺在前,贯彻执行在后;也就是说:契在前,彻在后;或者契在左、彻在右。
圣人只是一门心思贯彻执行自己的承诺,而不会去无端地相信或期望别人的承诺。
不责于人,就是不责求于人,就是不过分的强调与期待别人的契与彻、别人的承诺与执行。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司,是主管,主持,经办,司掌,司令。
意思就是说:有德之人更注重自己主管与经办的事物,更注重自己的承诺与执行;无德之人更注重责备他人的承诺与执行,而不责备自己的承诺与执行。
有德之人更注重人的承诺,无德之人只看重人的贯彻执行结果。
汉武帝刘彻,他的名字就是一个彻字。不知道给他取名字的人是什么心理,是想让他做一个彻彻底底的无德之人呢?还是想让他做一个贯彻执行能力强的人呢?
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功过,还真像一个彻字的寓意。
“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为什么有德必须司契?为什么无德必然司彻?为什么有德之人重承诺、不责人?为什么无德之人必然会苛责于人?
为什么要取契而舍彻、取左而舍右?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真正的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都是先责备自己,而不是先责备别人。
责己而不责人,便可以最大程度地不让阴怨产生,阴怨不产生,事后哪还需要去和怨、化解怨呢?
没有怨,就不需要化解怨。人们只需要逐渐学会改过从新、知错就改,便可以不断进步。
天道于万物而言,利而不害。它不会特意地对谁利,或对谁害。人世间的利、害与否大多都是通过自己内心的安危爱怨所招引来的。
天道不会像人一样有选择地亲近谁,却会一直天然地站在那些安稳、和善、和睦的一方。
那些骄狂、傲慢、急躁、阴怨、歇斯底里的人,只会离天道越来越远。
道德经本章的核心思想就是和与怨。天下和,才能天下兴;天下怨,就会天下衰。
圣人执左契、只责己、不责人,则天下无怨、百姓安居乐业;
无德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看事物的贯彻执行结果,则天下危如累卵、难以和睦安稳。
世人都知道和比怨好,却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和,怎么做就会怨。
本章就是在告诉我们:司契者,和;司彻者,怨;天道也只亲近和善安稳的一方,而远离阴怨无德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