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史明磊(即梦AI)


  1月14日上午,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广州开幕。第十三届广东省政协常委、新世界发展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黄少媚出席会议,并提出“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为锚点,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建议。

  黄少媚表示,广东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为抓手,承担着先行先试、枢纽、高地的作用,去探索更高水平的开放,以此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影响力与主动权,非常具有战略前瞻性。对此,她就该话题提出两点思考。

  关于深圳前海

  希望获得更大力度的金融政策支持  

  会上,黄少媚表示,“我希望前海在制度创新上,尤其是金融政策的创新上,可以有更大胆的探索,能获得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作为四大平台之一,深圳前海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推动深港合作为主要任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前海已是当下深港合作最紧密区域。但从思维理念到制度创新,尤其在金融创新政策上,目前,仍未达到“深度融合”的要求。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是前海发展的重点产业,也是前海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黄少媚建议,在聚焦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前海可以更好地利用香港在国际金融上“超级链接人”的作用,破除障碍,把对接机制做得更彻底,也更国际化。“我也期望,未来前海可以在跨境贷款,跨境发债、跨境资产转让等,获得更灵活的政策支持”。  

  关于北部都会区

  建议广东与香港发挥“1+1>2”的效果  

  会上,黄少媚还提出建议,未来广东与香港北部都会区之间能有更紧密的合作,在深化粤港合作方面,有更深度的融合。

  她表示,在香港的施政纲领中,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是香港在“南金融、北创科”的新产业布局上的发展重点,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在深化大湾区合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上意义重大。

  “从目前来看,香港发展的重头是北部都会区,而广东则有前海、河套等四大引领平台,这两者都是大湾区经济成长的前锋地区,两者也具有相当大尺度、大空间的对接机会”。黄少媚表示,两者如果合作顺畅,一定可以发挥“1+1>2”的效果,“我希望两地政府可以加强沟通,创造更多的场景,为企业、资本、人才等创立更多的条件,来促进两者的交流与对接”。

  由此,她在“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为锚点,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提案中,详细阐述了系列建议。  

  关于粤港跨区域协调

  推动政策衔接与标准化 协调资源配置  

  黄少媚指出,由于政策差异、跨区域协调等方面的原因,内地企业在参与北部都会区建设中依然面临一些困难,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引与扶助。

  首先是制度差异与政策壁垒,增加了企业参与的复杂性。譬如,香港实行普通法系,内地实行大陆法系,涉及土地征收、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事务时,两地在法律条文、司法程序和法律解释上的差异可能导致法律适用冲突,增加项目复杂性和风险。两地税收政策的差异可能导致税负不公和双重征税的问题。

  此外,跨区域协调机制不足,合作项目落地难、推进慢,降低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准入限制,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而人才流动与资格互认的限制,也影响深港合作的高度和广度。

  黄少媚在此次的提案中提出五点建议。首先,她建议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加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在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省政府牵头,深圳市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参与,成立北部都会区专项领导小组,推动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与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的衔接,确保两地政策协同、标准统一、资源互补。定期召开高层联席会议,解决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

  其次,推动政策衔接与标准化,协调资源配置。广东可以率先在深港两地推动规则衔接,设立深港政策协调委员会,定期沟通和解决政策衔接问题。法律方面,在前海及北部都会区建立国际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并持续优化国际营商环境;金融方面,在两区设立跨境贷款试点,内地企业可通过香港银行获得低成本跨境贷款,或两地银行发放联合贷款,用于北都建设;产业协作方面,支持两地企业合作,支持科研创新,形成产业链分工与产业集群效应。

  第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优化市场准入机制。借鉴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站的经验,搭建深港两地政府、企业和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的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政策解读、市场动态、投资机会、合作案例等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简化深港两地企业准入的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借鉴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经验,在北部都会区设立“深港合作试验区”,试行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政策。

  第四,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推动专业资格互认,鼓励企业参与及合作。制定有吸引力的深港“人才绿卡”政策;利用“深港人才通行证”简化跨境签注流程;在北部都会区试行“跨境工作许可一站式服务”,减少内地人才在港工作的困难。参考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建立深港两地专业资格互认机制,制定专业资格互认清单,并在北部都会区试点推行“深港职业资格互认计划”。加强深港两地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推动两地职业资格标准的统一,培养符合两地需求的人才。建立深港企业人才合作联盟,鼓励企业开展行业内合作,充分发挥央企、国企、民企、外企的联合优势,为参与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

  第五,建立社会保障衔接机制,优化生活配套服务,便利深港双城生活。参考欧盟社会保障协调机制,建立深港两地社会保障对接体系;借鉴深圳南山区国际化社区建设经验,在前海与北部都会区建设可提供国际化生活服务的标杆社区;通过发放消费券、定期举办文化活动、社区结对共建等方式,推动深港两地居民双城生活模式,促进交流。

  A04-07版

  统筹:陈杰生 邹琳

  执行统筹:吴璇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叶孜文 朱唯信 赵青 邱永芬 实习生 郝心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