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29日,辽宁省公安厅仓库管理员在例行清点库存时,发现77式手枪少了一整箱,共计20支。在巨大的惊愕与恐慌中,管理员意识到一刻都不能再耽误,他立刻上报……这起惊险的特大手枪被盗案是如何侦破的?犯罪分子又是为何如此铤而走险?
身为年轻武警却深陷赌博,走上犯罪道路的高瑞胜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虽然我国已经着手管理国内枪支情况,但客观上我国的枪支管理依然存在着不足——80年代时,我国将除了公安机关和金融保卫机构的枪械陆续回收,但事实上,直到90年代,民间的枪支问题依然不容小觑。
在这之中,虽然民用枪支销售点擅自售枪、地下作坊生产黑枪等情况较多,但各类单位枪支被盗现象也比较频繁,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持枪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在这个情况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枪支管理加强力度。
1981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办法》发布实施,将非军事系统的枪支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对枪支的佩带和配置、制造和购买、管理、处罚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而在当时公安机关的枪支管理中,主要遵循“专人专库、枪弹分离、定期检查”的原则:集体持有的枪支,指定专人负责,存放在专库中;枪支与弹药分别存放;公安局定期对枪支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包括数量、完好程度等。
那么,在这样的政策管制和管理规定下,各单位枪支被盗案件是否会从此风平浪静呢?很遗憾,答案并非如此,1993年高瑞胜犯下的沈阳特大枪支被盗案就是90年代初期的典型案例之一。 高瑞胜出生于1971年,是大连瓦房店人。
他在21岁时入伍,一年后被抽调到被装库担任守库武警。这对于一名普通的青年来说,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开端。然而,高瑞胜的人生却并没有维持多久风平浪静。没过多久,正值青春的高瑞胜因为偶然的机会沾染上了赌博,从此之后越陷越深,以致负债累累。
而放高利贷的“大哥”在得知高瑞胜的身份后,动了歪心思,软硬兼施地要挟高瑞胜盗窃手枪抵债。高瑞胜迫于赌债的压力,加上对后果危害性的认知不足,就这样同意了这个危险的计划。
此时,高瑞胜沉默寡言的性格反而成为了犯罪的掩护,他在部队和工作中没有相熟的朋友,导致他身负赌债的情况无人知晓,成为一颗埋在武警队伍里的“定时炸弹”。
而在犯罪后,因为他平时的存在感较低,也没有第一时间被怀疑,直到专案组通过蛛丝马迹缩小嫌疑犯范围,他才正式进入专案组的视野。
手枪被盗,专案组迅速展开侦破行动
12月29日案件曝光,此事震惊了辽宁省乃至全中国。公安部门看守下竟有一箱手枪失窃,这无疑会在社会上掀起巨大波澜。由于是在清点时才察觉被盗,这中间间隔了十几天,给侦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繁琐程度。
专案组即刻对现场展开了细致入微的勘查。经过仔细搜寻,专案组发现南窗边框上出现了装手枪箱子的绿油漆痕迹,这清晰地指示出那箱手枪被盗的路径。此外,在仓库内的箱子上还发现了几枚脚印,步法专家根据足印分析且极大可能是一人作案。
由于仓库位于偏远农村,犯罪分子又十分熟悉现场,内部人作案可能性极大,也不排除内外勾结作案的可能。接下来便是大海捞针式的审讯内部人员环节,在第一轮使用测谎仪时,一位名为高瑞胜的武警的心理波动引起了预审员的注意。
于是,一场充满智谋较量的审讯拉开帷幕。在预审员巧妙而富有经验的步步试探之下,高瑞胜眼见自己成为嫌疑人,在精神压力下难以组织语言,前言不搭后语的回答和高度紧绷的精神,让预审员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目标。
知道高瑞胜此刻内心的挣扎,预审员并没有选择追问作案具体细节,反倒是话锋一转,开始告诉高瑞胜有关将功补过的政策。这一刻,高瑞胜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他一五一十地交代了作案的时间地点和细节。
在得知高瑞胜还没有来得及将这箱手枪正式转手倒卖之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专案组也在高瑞胜指认的4号仓库外的饲料堆中找到了20支手枪,这起特大手枪盗窃案终于宣告侦破。而高瑞胜也为自己的贪念和失职付出了代价,最终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站在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这起案件和我国的枪支管理
尽管这起特大手枪被盗案发生在1993年,但仍然对我们能有所启示。对公安部门、武警部队的战士的思想培训要求应该提高,不能只要求队伍的身体和专业素质,还应该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职责所在,从意识上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同时,普法工作也要在队伍里落实开展,试想,若是高瑞胜在作案之前能够对自身行为的危险性和破坏程度有具体的认知,那多少会他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理,此案也是对一切能接触到高危、机密的工作人员的一声警钟,提醒他们面对不良诱惑要坚持原则。
而且,这起案件从案发到侦破的过程十分优秀,警方通过仔细的现场勘查、微量物证的分析、步法专家的鉴定才有了指向内部人员的证据,再加上测谎仪的使用等技术手段,在缩小范围后,逐步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在紧张艰难的侦破过程中,预审员的审讯技巧也起到了极大作用,让原本嘴硬的高瑞胜最终败下阵来,坦白认错。
枪支管理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安全治理的重点之一,哪怕我们站在当下的视角回顾这起案件,也依然能了解到枪支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增强了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玫,戴亚戎.从一起盗枪案看犯罪“定势”行为研究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1996,(04):39-40.
- 董建.新中国枪支管理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4.DOI:10.27634/d.cnki.gzrgu.2024.000067.